這是兩個極端的畫面。

5月19日,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興奮宣布,將與鴻海、台積電等台灣企業合建超級電腦中心「台北一號」,打造全球領先的AI算力基礎設施。

但僅在兩天前,5月17日深夜,屏東恆春核三廠二號機正式停機。台電即時供電網頁上的核能發電量從約3%逐漸歸零,台灣最便宜的電力來源——每度僅約1.5元的核電徹底消失。

台灣的AI產業夢,不一定能實現,因為能源正出現變數。

黃仁勳演講簡報中,他秀出美國「星門計畫」AI資料中心的施工畫面,光是一年耗電量,就高達1.2GW(百萬瓩)——相當於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

「輝達沒有人會因為AI而丟掉飯碗⋯⋯,但我擔憂能源,」「沒有能源,哪來成長?就像沒有太陽,人類無法生存!」

而關掉核能的台灣,正跟全世界背道而馳。

能源就是競爭力!
德國撐不住了,5月轉向擁核

關稅戰打得激烈,今年5月,最堅決棄核的德國已經轉向。新任總理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宣布與法國合作,投資新核能技術。

川普掀起關稅戰,要求台積電赴美生產時,大家多認為在美國生產完全不可行,卻沒看到它還有一招:低價能源。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數據顯示,亞利桑那州工業電價約每度0.07美元,僅台灣的約五成,為台積電美國廠提供成本優勢。

而事實上,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2025年第1季法說會上坦言,對比美國亞利桑那廠電價約台灣5成,「台灣的電力成本,將成為我們晶圓廠所在地中最昂貴的,」魏哲家說。

這其實是國家競爭力的問題。

國際能源署(IEA)預估,全球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到2030年將飆升至4000太瓦時,相當於日本全年耗電量。台灣若無法提供相對低成本、穩定的電力,恐將在這場競賽中落後。

要做AI服務,就要穩定的算力。所以,做服務的微軟都要簽訂20年購電合約,重啟美國三哩島核電廠;而輝達所投資的台灣雲端服務商優必達(Ubitus K.K.),也在日本選址鄰近核電廠之處,打造全新的資料中心。

能源,就是競爭力的基礎。

台灣為何沒本錢背道而馳?
成本競爭力不如人、中國打來撐不久

台灣按下了背道而馳的按鈕,而我們是最沒有籌碼做出這個決定的。

第一,能源是成本競爭力,中小企業現在是多重夾擊。

台企遭遇新台幣升值與關稅壓力,即將削減獲利,而我們本身在電力的成本競爭力也不如人。

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台電估計2025年發電成本達每度3.9元,未來三年能源轉型將持續,「發電成本應該會維持在這個水準。」

第二,能源安全。倘若中國打來了,我們只能撐8天。

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院長高梓木指出,「台灣是真正的能源孤島,無鄰國電網可依賴,」他警告,台灣大量倚賴天然氣進口,一旦中國攔截,我們的天然氣庫存只有約8天可用,能源韌性相比其他亞洲國家都低。

當然,我們還是要問:那大家最煩惱的核廢料問題,難道消失了嗎?

德國新總理面對這個議題選擇的做法是:務實難題,務實解決。

現在,台灣要開啟的其實不是核電,而是公開的務實討論之路。

比如,台灣是否願意採用核電,若要用,核電是否要延役,還是直接採取下一代的技術。

比如,多元能源的配套比率。

當產業的下一個競爭重點已經轉向能源,這已經不是台灣人繼續補貼台電就能打贏的戰爭。現在,是台灣得好好面對能源競爭力消退的關鍵時刻,而且再也沒有打模糊仗的空間。

為何只要8天,電力吃緊就會導致台灣全面癱瘓?我們能蓋小型核反應爐嗎?為何5年內恐凋零的核工人才庫對台灣很重要?更多報導詳見商周「零核的代價」封面故事。

一鍵訂閱》零核台灣影響!除台積電台灣廠電費恐最高,還有3樣
零核的代價
三百艘天然氣船成阿基里斯腱 只要8天,台灣就全面癱瘓
當全球瘋搶,台灣正流失 上千核電菁英改忙核廢火電
我們能蓋小型核反應爐嗎?商轉還要5年,台灣無人才、經驗
核電走了,換太陽能板來了 恆春人:沒人問過我們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