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全世界人們的心靈問題越來越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3月發表研究論文顯示,光是疫情發生第1年,全球焦慮和憂鬱的罹病率就大幅增加了25%。

在台灣,根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前3季的身心科就醫人數高達130萬人次,較2019年增加了超過1成。

台灣身心科就醫人數年年攀升!
台灣身心科就醫人數年年攀升!(圖表製作者:鄭郁萌)

它,殺傷力大!
將超越心血管病,變失能疾病第一名

全台保守估計,至少超過200萬人得到憂鬱症,換句話說,你我身邊的家人,同事或是朋友,可能都有人正遭遇憂鬱風暴,我們都可能成為下一個陳良基。

我們該怎麼理解這個疾病?

首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估,2030年,憂鬱症即將超越心血管疾病,成為失能疾病第一名。

為什麼它成了失能的最大殺手?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林口長庚精神科醫師張家銘解釋,大部分憂鬱症患者發病時,正值工作生產力最旺盛的年紀,它的病程長,日復一日的耗損患者自信、造成無法工作而失能。

2020年,台灣的自殺通報人次超過4萬人,創下新高,其中又以25歲到44歲最多,這些人,正是職場中堅。

它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憂鬱症的成因有3種:第一,是來自於心理或者社會因素,如職場壓力、個人性格、創傷事件等。其次,可能來自於內分泌、如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的不正常變化,此外它也可能來自遺傳,所以不能只用「心情不好」來理解它。

失眠、情緒低落長達2週要小心!可能罹患憂鬱症

→若過去2星期曾出現以下9種症狀裡5種或以上,就可能被判定為憂鬱症

生理症狀:
1.失眠/嗜睡
2.食欲與體重改變
3.反應變慢/激動
4.疲累

心理症狀:
5.一整天大部分時間都不開心
6.對原本有興趣的事興趣缺缺
7.覺得自己沒價值,或有罪惡感
8.無法專注、決定事情
9.有自殺意念、甚至計畫行動

資料來源:DSM-5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抑鬱症狀診斷標準
整理:鄭郁萌


它也極其狡猾,會偽裝成各種模樣。張家銘舉例,「微笑憂鬱」(又稱高功能憂鬱症)患者往往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表面看似開心正常,讓自己跟身邊的人失了警覺、誤了求醫,往往造成毫無預警的生命殞落。

張家銘指出,憂鬱症的醫療支出只占社會成本的28%,其他的代價更為高昂,包括患者無法上班、或是上班無法發揮生產力,以及自殺者,換算生產力,一年至少造成台灣235億元以上的社會成本,「這還沒有算入陪伴者。」他說。

它,難纏但治療投報率很高
投資1美元,會有4倍以上回報

很多人以為憂鬱症病徵只有情緒低落,但它更可怕的是,無法控制身體機能退化:失憶、幻覺、身體疼痛、或是感官鈍化。而且共病效應極高,歐洲心臟病學會指出,憂鬱症患者罹患心臟病風險比一般人高2倍至3倍;而英國精神健康基金會研究報告也顯示,精神痛苦較高的人,死於癌症的可能性增加3成。

但,憂鬱症也是投資報酬率很高的疾病,每投入1美元在憂鬱症治療,就可以產生4美元以上的回報。

雖然治療投資報酬率高,但是台灣卻面臨求診不足的絕境。因為憂鬱症被汙名化,患者擔心影響求職跟人際關係,真正求診者不到兩成。就算因為身體疼痛就醫,卻也因為對疾病認識不足看錯科,導致診斷不足。

台大精神科名譽教授、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就舉例,患者因胃口不佳看腸胃科、喘不過氣看胸腔科、全身疼痛看神經內科,最後才發現是憂鬱症找上門。

憂鬱症的有效用藥因人而異,但不變的是陪伴者都很重要。然而,陪伴者承受著重擔,但多沒得到相對應的協助。一群有陪伴憂鬱症經驗的學生,組成「跨越憂鬱」團隊,關懷陪伴者議題。

「把對方情緒當成自己責任」
陪伴者容易是下一個憂鬱患者

成員葉樺暄觀察:「把對方情緒都當成自己的責任,陪伴者其實比一般人有更大的機率成為下一個憂鬱症患者。」

對於憂鬱症親族而言,陪伴的長時間、高壓力、無盡頭是3個最大地雷。心理科普作家海苔熊提醒陪伴者,他的生命不是你的責任,必須要穩住自己才能溫暖對方,當不知道要做什麼時,存在就是最好的陪伴。

「具體操作上還需要兩個武器,第一是尋求治療跟專業協助,第二則是排班的社會支持。」他說,不要一個人擔下,陪伴者也需要被陪伴跟自己獨處空間。

「陪伴的重點,不是『做點什麼』而是『不做什麼』。」張家銘說,與其不斷給他建議,還不如在一旁看書、組模型、甚至滑手機:「讓他感覺你在、你在乎,無聲勝有聲。」

善用「SET」法,讓憂鬱親友、同事不孤單

1、Support展現出支持對方的態度
當對方在情緒中時,你可以說:「我有點擔心你,我可以怎麼幫助你?」

2、Empathy同理對方現在的狀態,並以合適的話語回覆
你可以說:「我能想像你很難過,你可以告訴我那是什麼感受嗎?」

3、Truth描述事實,而非只想解決問題
「現在的狀況是××,我會××幫你,我們是否要××?」

資料來源:林口長庚精神科醫師張家銘
整理:鄭郁萌


「加油」、「你想太多了」都不對!為什麼陪伴者這些話不該說?

●常見的說法1: 「你想太多了!」
・為什麼不對?
這句話其實是批判,讓患者覺得問題出在自己
・這樣說會更好
「這真的很糟糕耶,然後呢?」

●常見的說法2:「你遇過的我也遇過,我都挺過來了」
・為什麼不對?
無須用比較法,提醒患者他多沒用
・這樣說會更好
「多說點你的感覺讓我知道,好嗎?」

●常見的說法3:「加油啊!」
・為什麼不對?
這如同叫不良於行的人站起來,但憂鬱者就已經加不動油了
・這樣說會更好
「我知道這需要時間,慢慢來」

●常見的說法4:「你應該多做一點運動」
・為什麼不對?
與其命令,不如行動支持
・這樣說會更好
「要不要一起去走走?」

●常見的說法5:「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可以告訴我」
・為什麼不對?
提出有效的解決法,而非空泛承諾
・這樣說會更好
「週六我可以幫你帶日用品」

資料來源:林口長庚精神科醫師張家銘
整理:鄭郁萌


在漫長而反覆的醫療裡、在悠長而無盡的時間裡,不求「快點好起來」只求陪伴,或許就有機會讓憂鬱者再一次提起面對世界的勇氣,重新綻放與甦醒。

40年愛妻一夕成陌生人:從愛笑愛跳變失語幻聽
只需看9個癥狀,「心理感冒」快速檢測
一款日曆創3千萬募資紀錄!療癒商機一次看

抓緊我,別放手
前科技部長夫妻走過憂鬱深谷告白

儲值看單篇https://bwnet.pse.is/4ep5xq
訂閱全蒐藏https://bwnet.pse.is/4ctu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