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對所有的讀者致歉。對不起,我們出錯了!

上期封面故事「一支手機偷走我的人生」,在封面、主文、總編輯的話,都出現「每人每年被竊走1500萬元」。正確應是「1500元」,多算了一萬倍。

刑事警察局統計,去年全國詐騙案財務損失超過56億元,以全國2300萬人換算,每人243元;再以未報案的黑數約為報案6倍到8倍估算,每人平均被騙約1500元。

報導上線後,讀者私訊:數字是否有錯?我們立即在粉絲頁道歉、更正數位內容。但,錯誤資訊已傳出,我們辜負讀者信任,必須嚴格檢討。

我們自認嚴謹,報導出門前,設下7道守門關卡——作者、核稿人、文稿編輯、查核編輯、主編、總編輯、文案會議,為什麼關關失守?

對此,我們召開3次檢討會,發現計算錯誤的背後,是形式主義。儘管有重重關卡,各關卡卻未當責,心想,優秀的前手或後手,應能把關。

夥伴越強,內心的安全網越密。就像在高速公路上,有自駕系統的車禍比例較高,對輔助系統越信任,對路況越鬆懈。

好比簽公文,越多道關卡,閉眼過關的機率越大,後手認為前手看過,前手認為後手若糾錯再改即可。

此外,身為新任總編輯的我,更犯下大錯:見獵心喜。

一個人被騙一棟房子?好驚悚,符合吸引力原則,於是寫進專欄。平時我要求同事,關鍵數據務必複查,自己卻抓了就用。

發現錯誤那一夜,我徹夜難眠。懊惱著,為什麼複雜的調查報導,我們再三驗算;簡單的算術,錯誤卻一路過關?讀者會不會很失望?信任是媒體的基石,建立需日經月累,錯誤卻可能將它毀於一旦。

我也對團隊深感愧疚。每一則報導,都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卻因為我失守,由同事共同承擔傷害。

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新聞記者》中,主角對自己說:「你要比任何人都相信且懷疑自己。」」

這次錯誤,再度提醒我們,必須相信自己的角色,並懷疑所有出錯的可能。
謝謝所有讀者,你們的鞭策,是我們進步的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