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萊茵河越洋直擊》
・永續若犧牲人就不叫永續了!從德國千火之城看高雄,哪裡值得台灣學習?
歐洲臭河將變葡萄酒鄉,德國如何一滴工業廢水都不流入河?
・萊茵河漁民為何兼營鰻魚計程車?德國台電要拚沒人會失業的綠電轉型
・1條萊茵河流經9個國家,無實權跨國組織ICPR如何擺平利益、消滅污染?
・冰箱、死豬都回收,年收勝宏碁》獨家直擊減碳賺大錢的「廢棄物迪士尼」

這一站,我們來到了一座廢棄物回收的迪士尼樂園,位於魯爾區呂嫩市的瑞曼迪斯(Remondis)總部。瑞曼迪斯是德國最大、全球第4大的廢棄物回收公司,許多人誤以為,處理垃圾不是大生意,但它在全球34個國家建立據點,年營收逾百億歐元,比筆電大廠宏碁的年營收還高出許多。

小檔案_瑞曼迪斯

成立:1934年
董事長:雷特曼
主要業務:廢棄物清運、處理及資源再生
成績單:2022年營收121億歐元
地位:全球第4大廢棄物回收公司

總部利珀廠占地近250公頃,約等於3分之1個竹科,是歐洲規模最大的工業回收廠。這裡,沒有東西是垃圾,所有物品都有價值,從冰箱、洗衣機、電腦、死豬,什麼都可以回收變現。

它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商周獨家專訪瑞曼迪斯製造董事總經理勒德布施 (Silvio Löderbusch)及集團發言人施耐德(Michael Schneider),了解德國人如何從垃圾中,提煉出逾新台幣4,000億的商機。

前二戰鋁工廠,變身歐洲最大回收廠,發言人施耐德(左)及董事總經理勒德布施(右)在高級商辦內接受專訪。(攝影者:陳宗怡)

二戰鋁工廠變身歐洲最大回收園區

一到總部,迎接我們的不是怪手、惡臭或堆積成山的垃圾,而是一棟高級的玻璃帷幕大樓。漂亮的總部,有大片的落地窗、綠意盎然的中庭,還有專屬的員工餐廳,提供營養均衡的午餐,令人以為置身矽谷科技公司;進出的人,不是西裝筆挺的商務人士,就是戴著眼鏡的工程師,一點都不像印象中的垃圾處理業者。

施耐德開著一輛小巴, 親自帶我們導覽廠區。他指出,這裡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的廢棄物回收項目。

二戰時,這裡本是一個鋁工廠,為德軍提供槍砲炸彈,園區中的一些建築已經有近百年歷史。戰後,雖然廠區完整保留下來,但煤炭及鋼鐵危機爆發後,魯爾區開始轉型,鋁工廠倒閉、數千人失業。1993年,一個在附近的廢棄物回收業者雷特曼(Rethmann)家族靈機一動,決定收購此地並進行大改造。

「以前,鋁工廠每個月排放上千噸的二氧化碳,現在,這裡靠回收,每年減少近50萬噸的碳排放。」施耐德解釋,所有從廢棄物提煉出來的材料,都能創造新商品,並減少碳排放。

甚至,連無法回收的東西,例如廢木材,都有用處,「我們將廢木材運到這裡,當作生物質能源的燃料,所產生的電力,足以為一萬名家庭供電。」他告訴我們,光是透過燃燒不可回收的廢物,就能供應這個廠區所需的全部能源。

接下來1小時的導覽琳瑯滿目:在燃煤廠捕捉的硫化物,除了可避免造成酸雨等空污,還可做成一大片、約30萬噸的白色石膏,做成建材;流體化床燃燒爐,像是室內龍捲風,將200個不同物質丟進1,000度的熱風裡,只要6秒,一切就灰飛煙滅;數百個冰箱堆成一排,正等著被動手術——將傷害臭氧層的冷媒移除後、絞碎冰箱,再取出鋁、塑膠等原材料再製為其他商品。

「我們希望最終能達到百分之百回收。」施耐德指向一個不起眼的白色矮建築,這裡有上千顆賓士電動車報廢的電池,但透過將廢電池接上國家電網,就能儲存過剩的能源,並在短缺時釋放,穩定再生能源的供給,是世界上最大的2次電池儲能設備。

從垃圾找黃金,帶來商機及就業潮

為什麼別人眼中的垃圾,在他們眼中卻有價值?

時間拉回1960年代,年輕的雷特曼(Norbert Rethmann)繼承了哥哥不想要的垃圾收集及城市清潔業務。當時,塑膠包裝興起,產生大量塑膠垃圾,雷特曼心想,這些塑膠品其實還有價值,直接丟棄實在可惜,因此他借了太太的洗衣機做實驗,最後成功研發出塑膠回收技術。

施耐德告訴我們,在一個晚宴上,他問雷特曼太太,你先生是否為了回收塑膠而把洗衣機弄壞,雷特曼太太妙答:「這只是一半的故事,他其實搞壞了兩台!」

廢棄物回收,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1970年代,德國才剛訂立廢棄物回收的相關法律、綠黨尚未崛起,但雷特曼就提出「回收代替掩埋」的概念,自此之後,瑞曼迪斯開始瘋狂成長,從廢棄物中回收原料,到提供替代燃料、污水處理等,它都能在每一項垃圾中,找到價值,「除了核廢料,我們什麼都能回收。」施耐德指出。

勒德布施則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念:高品質與廢棄物,看似是完全相反的概念,但創辦人雷特曼卻發現,若能將兩者結合,就能產生新商機。怎麼做到呢?就是從廢棄物中,提煉出高品質的原料。

當時,根本沒人想過「從垃圾中找到黃金」的概念,雷特曼卻看見這股商機,並認為一定要工業等級的分離、清洗規格才有辦法做到,因此他買下廢棄的鋁工廠,並大舉雇用失業的煤炭、鋼鐵工人,「這些工人剛好很擅長機械、電工技術,非常適合我們的產業。」勒德布施指出。想不到,本來收垃圾的行業,竟成為魯爾區轉型的關鍵,而現在,瑞曼迪斯全球有逾4萬名員工。

它把果渣變天然氣、車用廢電池拿來儲能
(圖表製作者:黃惠群)

施耐德補充,再生材料的價值,其實跟原材料一樣,並非是次等品,「當你考慮環境或原物料短缺問題時,再生商品的價值就彰顯了。」他舉例,每回收1噸的塑膠,就能減少1.6噸的碳排放。再者,若每個國家能將廢棄物做為自己的原物料來源,或許俄烏戰爭所帶來的供應鏈影響就不會那麼嚴重。

台灣人住1/3小島,更要學照顧環境

勒德布施則認為,台灣其實跟德國一樣,都是工業、科技發達的國家,不但消耗大量資源、也排放許多廢棄物。他在1996年造訪台灣時,就發現有3分之2的土地被山林覆蓋,「等於2,300萬人只能分到這座小島的3分之1,每個人都需思考,如何能為環境出一份心力?」

最後,施耐德語重心長的引用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名言:「比教育更貴的事情,就是不教育。」如果一個國家不能教育自己的人民去照顧環境,那將造成極大的後果。

瑞曼迪斯將二戰的鋁工廠,變成歐洲最大回收園區,讓本來要被丟棄的垃圾、循環再生,證明每一項東西都有價值,還能將廢物回收廠,做成綠草如茵、有如高科技園區的辦公大樓,是大林蒲轉型的最佳範本。

若能轉換思維、學習整合資源,將本應排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取代石油,台灣的經濟成長、環境代價,就不用只由大林蒲居民或高碳排、高污染城市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