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子,有將近3分之1農友,腳穿著雨鞋、開著雙B等百萬名車。這裡有一半以上的農友年齡在40歲以下,其中多位2、30歲的年輕人,有人曾在聯電工作、在民視擔任過主播,還有些原本是工程師,近年陸續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回到家鄉,企圖用新的觀念與方法,讓果園滾出財富。

是什麼樣的工作可以創造財富,讓這些年輕人捨棄傳統升遷的職場模式,把自己的未來緊緊握在自己手上?一顆顆有「紫金」之稱、有黃橙橙果肉的百香果,正是這群年輕人掌握的未來。

百香果的家鄉,位於埔里山間的大坪頂,方圓約5平方公里的土地,竟囊括全台百香果9成產量。2016年7月盛夏,放眼望去,綠色藤蔓下的百香果,或紫或紅結實纍纍,像極南歐的鄉村景致。

這裡種植百香果的面積,從20年前的80公頃,擴大至450公頃,成長了近5倍之多,面積等同於463個足球場,是全台最大的百香果生產專區。以年均行情價估算,百香果年產值上看6億元,平均每戶營收超過3百萬元。

「(種)百香果是自己的事業,比在外面上班來得好,」南投縣大坪頂蔬果生產合作社理事長杜浩名,是標準的「農二代」,今年40歲、原本在山大王公司擔任飲料業務的他,開著市價3百萬起跳的BMW X6,沿著一望無際的果園,一邊巡園、一邊介紹自己的心血結晶。

杜家父子是當地最大的合作社業者,也是種植面積最大的個體戶,光是百香果就超過15甲農地(1甲等於0.97公頃,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面積),每年平均獲利上千萬元,是新富農的代表之一。

像這樣開著雙B轎車巡田的景象,在大坪頂時常可見,有些農戶家裡停放的不只一輛,而身價2百萬元起跳的耕耘機,由於價昂,在台灣其他農村仍不普及,但在大坪頂卻到處可見,是農民的生財工具。

為了根除病害,每年砍掉重練

放火除根,多3成成本換苗株健康

眼下的成果,你以為很容易大賺,其實他們都大賠過。這個全台最大的百香果專區,曾經經歷過無數次嚴厲的天災考驗,一年心血化為烏有是家常便飯。

「硬得像石頭!」「又是空包彈!」太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東岳說,百香果最怕病毒感染,1981年全台果園曾集體爆發毒素病,收成的果實不到1成,別說賺錢,「連工錢都倒賠。」

「當時找不到健康的種苗,一夕間全軍覆沒,」洪東岳回憶,當時病害持續了5年,農友用盡各種方法都束手無策。

「全台種植面積從1千4百公頃,萎縮到只剩10幾公頃,」朝陽科技大學教授張清安回憶,後來他花了3年做出無病毒的種苗,分送給農民重新栽種,卻因為蚜蟲傳播病毒,導致病害無法根除。

「只好告訴農友,全部把苗砍掉,」張清安說,為了擺脫病害陰霾,他要求30位試種的產銷班農友,在每年12月產季結束、農曆除夕過年前,必須砍除所有百香果植株,甚至放火焚燒,杜絕病毒殘留,直到隔年1月才重新栽種新一季的苗株。

要農友「砍掉重練」, 「生產成本至少提高3成,」洪東岳說,種1棵百香果可以收成3年,每年產季可採收3回,每年重種等於要農友放棄6次的採收期,要說服半信半疑的農民,年年犧牲至少3分之1的收入,以換取健康的種苗,是最大的挑戰。

最後全村形成共識,能捨才能得,農友自發性的立下「過年前一律砍除」的公約,逐漸形成當地特殊的「一年生」栽培法,年年除舊換新,是農友們維持超過30年的默契。

「不配合的(農民),背後就要背痰罐,準備讓人吐口水,」洪東岳說。居民李英豪也說,農民會用輿論的力量壓制賺短錢的欲望,不願背上「害群之馬」的罵名,寧可年年砍掉重種。

為了增甜度,讓果實「睡吊床」

成熟百香果不落地,價格漲10倍

每年順利產果的問題解決了,但是百香果還有致命缺陷:酸。

如何酸變甜?最後找出的方法竟然是讓百香果「睡吊床」。洪東岳說,過去等果實熟成掉落在地上,才撿起來收成的方法,讓百香果受撞擊後果肉分離,無法自然退酸,導致口感變酸,使鮮果銷路不佳。

直到7年前,前埔里鎮公所農經課長林英志的建議,讓洪東岳在百香果的棚架下方搭起吊網,讓「在欉紅」的百香果成熟後,能穩穩的落在網子上,遠遠望去,百香果就像「睡在吊床上」,確保百香果的甜度,農友們也起而效法。

「百香果產業復活了,」合成里里長蔡敏雄說,依據農糧署統計,近20年來百香果批發價最低1公斤約10元,但5年前宅配興起,每公斤批發價可達百元以上,最高價格比過去漲了10倍,可說是「鑲金又包銀」。

以2016年6月下旬為例,特級百香果的拍賣最高價,1公斤可達2百元以上。身價今非昔比的百香果,讓這個連7-Eleven都沒有的村子一夕翻身,也讓農二代們找到新出路。

為了防水傷,善用氣象App

不用看天吃飯,管理成本省7成

6年前,民國70年次的許毓珊,回家接手百香果園,碰到的最大問題是:下雨。從澳洲打工度假回到家鄉的她,和大弟許嘉新開始「和雨水賽跑」。每年梅雨季5月來臨,百香果6月中旬進入採收期,又要提防怕颱風和午後雷陣雨。老天爺變臉快,只要時間抓不準,受到「水傷」而賣相差的百香果,只能淪落到果汁加工,身價瞬間從均價百元到只剩個位數,價差百倍之多。

「我想改變老一輩看天吃飯的耕作方式,」許嘉新說,氣候是農民最大的敵人,而推陳出新的手機App,是他保護百香果的一大利器。

4年前,他發現「降雨警報器」應用程式,讓其能透過手機,隨時隨地掌握氣候變化,下雨前就能趕往果園提前採收或拉雨篷;在善用科技提升管理技術後,管理成本節省7成,百香果的良率也從5成提升至最高9成8。

栽種技法的創新,又讓百香果的單價再創紀錄。

一般農友讓百香果藤蔓長到棚架上,但許嘉新特別注重藤蔓的生長方向,在生長期,天天以人工梳理藤蔓,稱之為「夾藤」,要訣是要讓結果的藤蔓垂吊下來,並控制結果數量,從10顆縮減至7顆。

許嘉新說,他的方法能讓百香果日照充足,在結果期能集中養分,百香果不僅比別人家的大顆、賣相好,也能提升甜度,一般百香果甜度約15度,「我家的(百香果),測出來是20度。」

「重質不重量,」許毓珊指出,即使夾藤要犧牲3成產量,但換來的是金融業、航空業客戶的死忠支持。2015年中秋節,首度以15顆裝的百香果禮盒開賣,每顆單價高達53元,是宅配百香果的5.75倍,搶攻精品化市場。

為了改善土壤,採有機栽培

疫病面積大降,良率提高2倍

2016年大學畢業的湯智越,從小就立志幫助農民,選填志願時,特別選念中興大學土壤系,想用有機栽培及田間管理,翻轉村子幾10年來,依賴大量農藥的慣行農法。

但他想要扭轉耕種模式,並不順利,第一個踢到的鐵板,就是脾氣火爆的老爸。

大三時,湯智越向老爸要來三分地試種,發現30年來都用化肥栽種的田地,土質硬化且產量大減,於是決定運用日本大學教授研發的EM菌堆肥,以及中興大學教授蔡東纂開發的谷特菌微生物肥料,做為他實驗的第一步。

「果園像原始森林一樣,怎麼會有收成?」湯智越的理念,卻遭到老爸反對。兩人栽種方法差異大,在田間相遇便大吵,「他不相信我的做法,怕我賠錢,」父子關係劍拔弩張。

「能夠讓植物根系健康的土壤,就是最好的土壤,」湯智越說,運用菌種施肥,可以改善土壤體質,讓百香果植株健康成長,也能有效抑制果實遇雨發霉的疫病,危害面積從8成大幅下降至1成。

他也有屬於自己的農耕計畫。一般農友為了多一期收成,往往趕在年初種苗,但他刻意比同業晚半個月才栽種,以避開生產旺季,「比別人晚半個月收成,變成獨家,」價格才漂亮。

他的耐心,換來良率提升2倍,獲利率提升1.4倍,用三分地獲利50元的好成績,向父親證明實力。

拚營收,不只單靠賣百香果

上網賣果凍,打進小七、外銷中國

類似的故事,也在附近村落上演。

家中三代種植百香果的蔡舒莉,今年34歲,6年前請辭日商公司的工作,和哥哥蔡永鴻一同接下家業。靠著研發,製作果汁含量10%以上的百香果凍,「果凍的原汁比例,是別人家的5倍,」蔡永鴻說,現代人注重食安,讓他們看到商機,決定自創「熱情果」品牌,上網販售百香果凍等產品,光是去年就賺進千萬營收。

更大的機會也來了。2016年他接獲來自7-Eleven的預購訂單,自端午節檔期開始,百香果凍正式打入小七通路,3個月賣出1萬2千組。另外,自2016年4月起,果凍也首度外銷到中國市場,售價是本地市場的2倍,讓兄妹倆對未來營運很有信心。

相較於老一輩世代相傳的老方法,藝樹公司創意總監李春振說,這批新生代則透過創新,擴大經營版圖,也會彼此分享、串聯,一起把餅做大,讓收入更豐。

果園經營有了成績,隔壁社區的返鄉青年也來取經,他們不吝分享心得。記者好奇,難道不怕別人學走「撇步」,反而搶了自己的生意?許嘉新卻不擔心:「賣都來不及,根本不用怕人搶。」他們找到新的方法,在果園找到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