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管理學在國外最少已經存在十多年了,我真正接觸到這詞是在一場TED演講中聽到的,也就是在那時候我才了解原來爵士樂是沒有共同的譜,而是靠彼此的臨場發揮來完成一場演奏!這是多可怕的默契與基礎能力的完備才可以做到,這也讓我想到企業轉型中一件最關鍵的事情,叫做企業文化。
很多企業在做轉型的時候,依舊會用既有的事業規模或是大改革的角度來進行,以至於在過程中充滿阻力。
我曾在一家企業中陪著對方有經驗的人資,針對不同層級,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轉型,也在一家基金會中看到企業轉型的第一個瞬間,利用這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企業轉型的幾個關鍵點。
一、從專案開始
其實企業轉型就是規劃一個新事業,只是規模逐一的放大,但要是一開始就戴上企業轉型的高帽時,基本上,有時候連客戶在哪,要做什麼都不明確,只會讓企業內部的主管感到未知感太高的壓力。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一個專案開始就好,利用專案的規模來測試:
1.商業的本質
一筆生意的成本結構,到底一筆交易營業額與毛利之間的比例是多少?會賺嗎?
2.測試客戶
客戶在哪?定價多少?客戶的滿意度高嗎?有長期需求嗎?
3.能力與關係缺口的補強
從專案的執行中,找出目前專案團隊的弱點與可以強化的部分。
其實我們從一個專案就可以大概測試出這些商業的基礎,但卻是以最低的壓力值與成本進行。
二、利用輕媒介對上說服,獲取支持
其實企業轉型或是所有的改革,都要獲得上層的支持。很多時候是用顧問案的形式開始,但是之前在某一家企業的時候,我們就是以「讀書會」的形式進行。
我把讀書會當成一門課來設計,並在裡面的練習橋段,讓大家快速的上手數位轉型的方向,讓這些高階主管可以稍微了解,原來數位轉型其實並不是那麼的困難,還有掌握自己企業所處的數位化階段。
三、塑造互補思維的文化
這就是這篇文章提的,轉型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團隊文化到位,因為也只有文化對了,所有在轉型中遇到的問題與瓶頸,才會有正確的態度去解決。
我們都知道在腦力激盪時要用「加法思維」的方式,預防好創意在初期被扼殺,而要有這樣的思維其實就是爵士樂管理的基礎。
我們相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讓事情變順暢的方式去思考,而不是批評所有的初期構思,畢竟就是初期概念,思考怎麼可能周全。
有趣的是文化需要制度來建立,而非純粹用人的素質來決定。提供幾個可以建構這樣聆聽然後彼此貢獻、強化的流程制度:
1.Google的同儕獎金
要是我覺得某位同仁的建議與幫助很具體,可以為彼此申請獎金,從正向的互動開始建立團隊氛圍。
2.Google讓分享成為獎勵的基礎
讓常常給予建議的同仁,擁有不同的福利,像是每季的假期與度假獎。
3.轉型並非難事,難在不是ATeam
我想這也是一個關鍵,一個團隊是什麼樣的組成?很多企業轉型的先期團隊,其實可能是第三第四把手的人才聚集,因為各部門要肯放人才進來。但是轉型已經不容易了,在人才上有缺口時,不就更難達成了?
4.建議要具備可行性
這是《零規則》中描述Netflix企業文化時,最關鍵的要素之一。
直言,但是希望建議是有可執行性的根據,因為這時候我們的回應不是帶給人焦慮(提問與批評),而是要提供一個「初步可行」的方向規模。久而久之,給建議的沒壓力,接受建議的自然也沒壓力
以上四點都是國際知名企業中的既有制度,分享給大家參考。
所有企業轉型最關鍵的事情,就是企業文化是否可以接受創新與面對未知的態度,人要是對了,企業文化要是對了,一位具備有企圖心與挑戰性的員工,都可以把一個專業做成一個事業。
當我們在討論企業轉型的大方向時,最底層的基礎我們打好了嗎?別忘了,讓企業轉型用最低運作成本來測試市場,建構一個優質的專案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