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帶給產業的衝擊與轉型,正從取代勞動力、技職性的工作,逐漸影響到腦力工作、知識型產業。疫情促進了遠距互動,讓這個趨勢更加速、更清楚。
這代表人人稱羨的「師」字輩工作,即將消失嗎?我認為不是明顯消失,而是轉換角色。所有的師字輩,他們的某些工作(及功能)會被減少、被取代。
從大家最熟悉的老師說起,遠距教學讓老師扮演的角色減少。在知識傳遞上,學生可以自己看完國內外名師授課影片,教學現場的價值變成以討論為主,老師就需要轉型成促成互動、引導思考的角色。
這會讓老師出現兩極化,專業知識的規模不夠,或不能善用數位科技的老師,很可能從知識中介者的角色,後退到數位的使用者,但,善用數位工具的老師,就能成為創造者,創造課程內容,影響更多人。
在金融投資業,許多分析師的分析能力雖好,但「觸及規模」不夠,因為他能看到的訊號跟蒐集資料量有限,不像電腦可以同時在好幾個不同來源裡做分析,比如世界各國的股市交易資訊,甚至網路論壇,觸及面向絕對比分析師多。
於是分析師也分兩種,一種是被AI取代掉,一種是可以運用它,日子過得比以前輕鬆,而且影響力更大。
所以,必要的認知是AI已無所不在,但它並非無所不能。未來,從事專業工作,除了累積專業知識,也要提升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也就是成為所謂的π型或T型人才。
進入T型人才時代,數位科技成為每個專業領域的必備工具,就像過去的英文和微積分。反過來,專業工程師、資料科學家,5年、10年後,就可能面臨挑戰,因為他在各領域專業的深度不夠。師字輩加入創造AI,由該領域專業者發展出的AI模型,例如醫師開發的癌症判讀系統、律師開發的自動合約生成器,絕對比資訊工程師強。
該如何培養下一代?以前的專業人才,專就夠了,現在,專之外要更多元,才不會被取代。但第一步還是得先訓練專才,專業站穩後,再去水平延伸,如果一開始就什麼都學,挫折感會太高,或者會誤判,以為自己什麼都會。
換言之,成為專才,仍是最短路徑,先熟悉一個專業後,接著,得要求自己成為通才。因此,從小就要鼓勵孩子發展多元興趣,我也建議每個孩子先學電腦跟英文,它們是打開世界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