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雲講新零售我覺得很棒,但我回頭一看我們的經銷通路,虛在哪裡?要怎麼虛?我們有實體,實體很強,那虛在哪裡?我就非常困惑。因為覺得很棒,我在經銷商大會就講了新零售的概念,結果變成「黃博士在那邊唱高調」,沒人聽懂,這件事對我的震撼是:如果我連自己的團隊excel都不會用、沒在上電商平台、對數位沒有概念,我們客戶怎麼可能會有?
當下我就決定,我第一要務就是培養團隊的數位能力,再下一階段才是影響客戶。
為了這個,我去找了一個數位工具。我們的客戶大都是五到十人小企業,裡面是父母雙親、媳婦女婿、親戚,最多聘請一位司機,他們多在店裡等客人上門。當時很多微型企業都在用LINE@,我心想,每年我們要幫客戶辦大約九百場促銷活動,每次活動前請他們揪一些客人,沒有數位工具,只能一個個打電話或是傳真,聽起來很笨,但也沒別的辦法;如有LINE@,就可以把產品「光速」推給客人!我不光是做這個夢,還馬上設了KPI,我跟當時十個扛業績的業務說,你們負責這九百多個店家,「我要的不多,一年100店用LINE@,1人負責10家喔!」結果,兩年過去了,只有二十家使用,而這二十家裡面,真正有超過200個好友數的帳號,只有五家。
不要「派人去學」而是要「一起學」
我以為只要目標數字出來就會自然達成,其實根本不是!這中間的落差是,只有我一個人感到危機,但同事沒有。於是我調整策略,我和同事一起報名行銷課程,在課程中直接討論「我們要怎麼做?」大家一起學習,這和「派他們上課」不一樣,我與他們一起參與課程,同仁覺得公司很重視,一起想創新的點子,感到與有榮焉;如果是派他們上課,他們只會覺得「又來了」、「又要丟苦差事了」,感受差別很大。共同學習成為關鍵的第一步。
第二個關鍵作法,是成立了照明新世代學院。這是因為2019年,我也是在這堂變革管理課裡,聽到台中精機二代接班人、董事長黃明和的分享,他分享工具機產業二代怎麼串聯的作法。我們既然經銷商那麼多、經銷商也在二代轉型,那不如我們當一個平台的角色,與經銷商一起學習。於是2020年就簡單的為這個學院成立官方帳號、臉書,請同仁擔任小老師,在現場就直接教大家使用LINE官方帳號。
這樣做,我同事以前是拜託人家用一下工具;現在是「我是老師,我來教你」,氣勢不一樣,第一堂課三十幾個客人,比我搞兩年還好,我們就一期一期辦,到今年年底,我們實體課程已經11場了、培訓了近一千人次的客戶上過課。
不用成為「顧客的唯一」,要成為「客戶的最愛」
同仁變成講師,教得很細,還到店輔導。不止如此,我們課程的設計也插入數位遊戲,寓教於樂,還做懶人包、剪好影片、準備照片,讓客人可以直接用。疫情期間,我們就有平台可以推播,實體生意沒有受到影響。
LINE官方帳號導入一段時間後,我們就開始導入「Google我的商家」,導入者也全是內部講師、年輕人不到30歲,並且來公司不到兩年,他們協助導入的客人快100家了。學院還會辦一些電商提升銷售的課程、經營成長課程、門市管理,只要辦活動,課程都是秒殺。我們的理念是,業務不是只有業績好而已,你要幫客戶變強,不是去塞貨就不管了,這種作法已經要淘汰了。
所以B2B的顧客關係是這樣的:毋須成為顧客的唯一,但要成為客戶的最愛。幫助客戶變強後,如果客戶不願跟我們合作,那是我們的問題。因為強者只願跟強者合作。
總結這幾年的過程,我有四點結論。
第一, 知已知彼。你必須先了解自己公司的資源優點、缺點,還有同業情形。強化自身的優點、轉化侷限
第二, 點線面的擴散。改變是點線面,不要認為會馬上達到想要的樣子。要透過學習、反思、回饋,領導者率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思維,改變自己的做法。初期一定要一起做,絕對不要一開始就授權,到中間以後再慢慢授權,好像那捏黏土一樣,一直到把那個形塑出來,所以有一個過程,要從領導者到核心幹部,到團隊,到客人。
第三, 培養轉型人才。團隊要適時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新的人才,這樣才會有一個混合的效果。我們當時有找些新的人才,形成一個部門叫新商業開發,他們做事情就跟既有團隊不太一樣。這可以達到互相學習、互相刺激,是一個很好良性學習過程
第四, 改變組織文化。你所有的轉型跟學習,還是要扣回到公司的使命、願景、目標,組織文化就會改變。我滿推薦用上課這樣軟性方式調整文化,因為上課會想聽新的東西;如果是會議,你聽到新的東西,其實心裡會不會有點害怕?同仁會想說,新的東西?我的業績目標要增加了嗎?大家就會緊張、防衛、害怕。
學習的場域,會出現很多有創意的想法;但年度會議就不敢提出,多說多錯、少說少錯。直到新的DNA融入你們的公司,變革、轉型、學習的文化盛行,這樣就會是一個有機體,一直很有動力。
★企業要變革從何處下手?第一代經營者顧慮什麼,為何不創新又不放權?從策略執行、問題解決、組織與用人面,歡迎領導者參加商周CEO學院—變革管理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