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裡一片靜默、因為老闆垮著一張臉對於大家的報告非常不滿意,尤其公司已經多次要求各部門提出創新改革的建議,但每一次的報告卻都是無法得到老闆的認同。而且,Daniel一直都覺得大家沒有跳脫現有的框架,沒有提出真正可行的想法。因此,會議就在他的壞臉色下僵在那兒!
Daniel終於打破沈默地問了一個問題:「你們所做的這些報告,看起來雖然做得很豐富,但是缺乏具體的參考依據和分析,大家到底有什麼困難呢?」
與會的一位主管輕聲地回答:「公司期望我們提出具體建議,我們也試著依照目前能夠推估的方向提出看法,但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取得完整的市場趨勢分析,只有我們自己的營業資訊,或只能夠透過網路搜尋找到大家都可以取得的公開資訊。但這樣的報告已經耗費許多時間準備,卻仍讓您覺得缺乏洞見。」
另一位主管接著附和:「我們Marketing部門總共才小貓兩三隻,光是例行性要做的工作已經忙得焦頭爛額了,我只好自費去外面參加一些談創新與轉型的課程,但即使是這樣也沒辦法盡窺全貌,只能邊做邊嘗試修正。老闆,你也要體諒我們啊!」
中小企業要做創新,會遇到三個挑戰。挑戰一:資源相對不足;挑戰二,情報與資訊收集不易;挑戰三:缺乏跨產業經驗。因此,當企業面臨衝擊或需要調整步伐時,即使有心想要進行變革,也會遭遇到不知該從何處下手的窘況,所以要以長遠的發展作為考量,不能等到非變不可的時候才來思考,而是要從日常的運作中就要持續的求新與求變。
創新思維應該成為「常態性運作」
我們不斷談論所謂的「進化型組織」,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必須不斷創新,才能夠基業常青。當企業停止創新與進步,後進的競爭者會毫不留情地超越我們,客戶也會毫不留戀地投向新人的懷抱。
所以,當我們今天正以既有的商品獲取利潤時,就應該要思考下一代商品在哪裡?當目前本業的獲利來源仍非常穩固的時候,就應該思考我們的新獲利模式是什麼?而這樣的主動態度不是一種「危機意識」,而是將不斷求新、求變、求進步、求獲利的強烈企圖,變成組織中每位成員的一種「本能反應」。如此才能真正培育出「進化型組織」DNA,並且持續在組織中往下繁衍。
許多企業因為缺乏上述的思維,在既有業務營運狀況良好的時候,會習慣性希望守住自己已有優勢,待在自己熟悉的舒適圈裡,也因此會讓多數的成員不願意、也不擅長對於未來變化做出預測與因應準備。當挑戰瞬間來臨,或不得不轉變的時候到來,就會出現措手不及,或資源調度的困窘。
新知學習、情報收集是不可或缺的投資
多數的中小企業對未來趨勢無法有效掌握,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於情報收集的欠缺,畢竟寶貴的產業或是趨勢的分析情報,並非能夠輕易取得,但是若不能在這方面持續收集與瞭解,則很難找出可以提前佈局的方向。
因此,企業無論如何必須正視這樣的問題,在組織中應該有專責單位或是個人,對於企業長遠發展進行策略性的規劃。例如:中小企業可能必須是企業主本人,或是主要的營運主管要承擔這樣的工作,也可能是由公司的高層核心,組織一個策略發展的任務編組,定期針對策略的發展進行檢視與討論。而這樣的討論會立基於公司願意投資收集足夠的情報與新知學習,以免過度發散或是在純屬臆測的構想中浪費時間。
中小企業主或是高階主管要能掌握趨勢,同時又要收集足夠的情報,有幾種值得參考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 企業主自己或是關鍵主管報考EMBA:透過跨產業、跨領域的同儕關係,可以收集到諸多有價值的情報、也同時可以學習新知與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
2. 積極參與公會、協會組織與社團活動:包括各產業公會、或是公益性的社團,例如:獅子會、扶輪社、青商會等等,藉由這些社團的參與也可以收集大量的情報與資訊,但切勿都只由企業主自己參加,以免造成外務過多而分身乏術。
3. 聘用外部顧問協助輔導:可以以專案、或是兼職約聘方式,邀請外部專家針對企業內部的特定目標進行協助。例如:企業生產自動化、數位行銷,甚或是組織轉型改造…有經驗的專業顧問可以協助企業減少不必要嘗試、提高成功機會,從成本的角度而言未必是不划算的。
綜合而言,許多中小企業多數都是受限於成本的考量,而習慣以閉門造車的方式在內部驅動轉型或變革。但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實驗不僅會虛耗許多資源,更有可能會因此錯失先機。另一方面,也會讓既有組織中的成員,因為要兼顧既有的工作,又要驅動轉型與創新而顧此失彼,最後落得兩頭空、造成更多人才流失。
提前佈局+投資新知學習與情報收集=創新與轉型成功的保障!中小企業也可以搭上數位轉型的浪潮,創造下一個成功的契機。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