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佈的第四屆傳善獎社福機構得主,涵蓋兒少、老人、身心障礙、新住民、藥毒癮等多元面向,皆獲得陳永泰公益信託連續3年、每年400萬元經費挹注,支持他們追求機構的成長以及服務的創新,包括為了造福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不再只是默默埋首做服務,開始願意打開大門走出去,與社區、與社會、與企業對話,加強跨域與跨界的資源整合。

因此為了幫助更多社福機構理解協力共創趨勢,如何提升組織績效擴大影響力,並且幫助企業探究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如何加速達成社會互利共好目標,傳善獎特地舉辦第四屆分享會,由機構親自闡述三年來踏上「轉大人」進程的成功方法與失敗經驗,不僅吸引超過二百位社福夥伴踴躍報名,還有友嘉實業總裁、中租迪和襄理、今網科技執行長等近20家知名企業代表出席與會,預見企業與社福攜手實踐ESG的策略模式,將有助於匯聚更多資源,導入最有需要的角落,持續推動台灣社會進步。

桃園少年之家:服務效益要兼具創新與永續

雖然出生率逐年下降,青少年犯罪人口卻持續攀升,為了給更生少年重生機會,桃園少年之家在傳善獎支持下,決定籌建少年飛行屋並提供多元職能培訓課程,縱使在三年執行期間,規劃繁瑣推動不易又遭受疫情干擾,但張進益執行長強調有了「成為解決及倡議青少年社會問題代表性機構」信念指引,藉機重整組織分工架構,增加團隊專業力與即戰力,還招募跨界新血,嘗試數位影音、電商平台、文創商品等行銷模式,建立兼具創新與永續的服務效益,爭取社會大眾認同共鳴。

桃園少年之家張進益執行長分享如何突破疫情重圍,開闢線上電商平台、影音頻道、實體餐廳及快餐車等多元收入管道,擺脫募款困境。

良顯堂基金會:擴展服務量能走進在地社群

延續十八年來引導弱勢孩子培養改變未來的勇氣,獲得傳善獎經費挹注的偏鄉青少年就業培力計畫,進一步結合埔里在地友善店家,提供進入門檻較低的職場訓練課程,三年執行下來,雖然家長參與意願較低,仍串聯137間社區店家與學校,共同輔導53位青少年達到自立生活目標,甚至為了培力青少年成立的靠山咖哩餐廳,品牌形象與營運模式均獲肯定,讓陳綢兒少家園主任徐瑜感謝還好跨出這一步,得以擴展服務量能,對在地社群產生助益,真正成為青少年的有力後盾。

良顯堂基金會陳綢兒少家園徐瑜主任,分享建立「靠山咖哩品牌」串起社區、學校、愛心店家,推動職業培力服務,協助弱勢兒少生活自立。

愚人之友基金會:串聯產官學官照顧在地長者

三年來有了傳善獎支持,李希昌執行長指出以「互相照顧」台語諧音取名的「厚熊咖啡」,藉由培訓當地人照顧在地長者,一方面解決長者照護問題,一方面提供弱勢家庭就業機會,已成為埔里最具知名度的長照據點,尤其還跨界導入暨南大學、地方企業等產學力量,發展出繪本、桌遊等創新長照模式,以及善用紙漿、食農等在地元素,建構青銀共創共學平台,都幫助愚人之友提升公信力,被政府機構選擇作為社區營造的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埔里成全齡友善城鎮典範。

愚人之友基金會園李希昌執行長分享以互相照顧理念建立在地照護模式,跨界創立「厚熊笑狗長照生活品牌」,打造一個讓大家都願意參與的照顧咖啡館。

介惠基金會:跳脫框架啟動正向運作齒輪

秉持「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理念,施欣錦執行長表示就算基金會累積二十年經驗,三年前開始招募偏鄉婦女籌組照顧工作團,希望提供在地失能長者持續且周延的照顧服務時,仍面對諸多挑戰與變數,好在有傳善獎一路相伴,透過提升組織創新發展、加強輔導支持系統、發展區域小團督等精進策略,吸引550位在地婦女與家中其他女性加入,大幅擴充偏鄉長照服務量能,因此鼓勵勇敢擺脫舊框架,啟動正向運作齒輪,只要團隊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就會有更多有需要的人受惠。

介惠基金會園柯佩琦主任分享如何憑藉跨專業合作與在地婦女團隊力量,改善現有照顧服務資源的不足,協助偏鄉發展自有在地服務模式。

蘭智基金會:拓展多元服務擴大公益參與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之際,身心障礙者老化速度又比一般人快了約20年,因此在傳善獎支持的三年計畫中,期盼打造「老憨兒」照顧機構,讓行動不便或活動力較低的學員,藉由魚菜共生、可食風景等實作課程,有更多練習協調力並提升專注力的機會,即使執行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朱瑀瑄執行長倍感欣慰,服務內容不再單一,包括引進體育大學師資協助規劃課程,甚至走進社區與公園高爾夫協會合作,都促使身心障礙與父母雙重老化議題獲得正視,有助於擴大公益參與。

蘭智基金會園王映淋社工分享如何透過運動改善體適能與延緩老化,讓不同障礙程度的服務對象都有適合的運動項目,解決身障者及照顧者的雙老化問題。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回歸需求導向強化資源連結

長期協助先天性顱顏缺陷孩童及家庭建立自信,已經贏得廣泛信任與支持,為了持續提升專業力與影響力,希望再建構顱顏缺陷新生兒到宅服務機制,不過偏遠地區照護人力招募不易,服務方式也難以克服地理距離,導致初期穩定度不如預期,所幸傳善獎挹注支援,推進人才訓練與思維創新,北部社工組副主任謝雅渝便指出,重新回歸需求導向之後,隨著強化資源連結擴充服務觸點,如今一條龍服務不僅順利落實,還更能貼近新生兒家庭的期待,在社會責信層面展現成效。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園北部社工組謝雅渝副主任分享整合新生兒家庭服務,協助顱顏新生兒父母照護技巧,成為全台顱顏新生兒家庭的支持與幫助。

弘毓基金會:在寓教於樂中翻轉刻板印象

長期深入台中山海偏鄉,累積服務超過八千戶發展遲緩兒童及新住民家庭,梁斐芸主任表示遲緩兒只要及時接受療育,就能有效降低發展落後衝擊,於是三年來前進大甲與東勢,以跳脫幼兒園學習方式再結合在地特色,打造每位兒童與家長都可以融合參與的早療服務,加上希望進一步打造友善社區,拓展新住民的語文、就業等發展機會,特地藉助傳善獎穩定經費支持,增強團隊溝通協作能力,積極發展自媒體網路行銷,透過介紹異國美食與文化,在寓教於樂中翻轉刻板印象。

弘毓基金會園梁斐芸主任分享如何透過網路影音頻道,與新住民團隊推廣友善服務價值及永續創新發展,幫助民眾認識及尊重多元文化。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直面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突破

了解到穩定就業是更生人復歸社會的最後一哩路,三年前訂立籌建中繼職場並拓展社會企業的計畫,希望幫助更多更生人有一份工作收入,然而過程中面臨執行量能不足困境,還好傳善獎引導找回初衷,藉由鼓勵中高階主管進修提升專業知能,再與其他社福團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不僅順利成立中途之家、培訓種子教師以及結合治療社區,還另外開設二間社會企業作為中繼職場,提供上百人工作機會,所以周涵君執行長鼓勵直面不足、務實學習,終能找出問題癥結一一克服。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園周涵君執行長分享如何增加募款、改變政府補助,提供多元化的職能培力與職能再造,為藥癮者打造戒癮到復歸社會的一條街。

除了專注於自身的轉變成長,在全球ESG浪潮不容忽視之際,社福機構也成企業實踐社會責任的最佳夥伴,因此分享會邀請聯合報系融媒體事業部副總監陳欣媛,透過實際案例解析如何運用創意力、溝通力與影響力,吸引志同道合的企業品牌,翻轉社會大眾對NPO的想像,例如也是第六屆傳善獎得主的玩具圖書館,便尋求與購物中心業者合作,使用二手玩具打造低碳聖誕樹,以及號召收藏家聯名設計回饋商品,都提升知名度與募資能力,所以除了單純保有熱忱,別忘了主動出擊尋找到對的關鍵夥伴,深入溝通並傳遞彼此的理念價值,才能在同一陣線上前進共好。

另外,長期攜手企業提供傷友職前培訓與工作機會,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主任林洋彬指出,二十年來能夠成功將傷友就業率從28%提升至71%,關鍵在於有著創造傷友、機構、企業三贏局面的決心,所以總是致力克服認知落差,藉由不斷深入溝通彼此需求,打造真正友善化與全人化的傷友培訓管理制度,如同涵蓋生活重建、專長訓練、實習就業等提升自我價值的服務課程,特地複製合作企業的工作與休息時刻表,不僅有助於協助減輕適應壓力並減少學習曲線,也充分展現對人力資源的關懷重視,進而催生出0%離職率成果。

第四屆傳善獎經驗分享會全場超過200人共襄盛舉,一起聆聽機構3年內的創新成長與失敗經驗,以及機構如何與企業合作ESG落實社會共好的經驗分享。

三年來在傳善獎支持下,第四屆得獎機構紛紛放膽跨界、開創新局,陳永泰公益信託總幹事王景賢倍感欣慰之外,強調隨著ESG或SDGs成為全球發展趨勢,讓以往較少交集的企業界跟社福界,終於有了共同語言與共同目標,如果能夠順勢駕乘這波浪潮,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加快資源整合,可望激盪出更多更好的服務模式,成為促進社會持續向上的堅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