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能基於自己在家中的出生順序,從而對自我做出錯誤的詮釋。如果家長及老師能瞭解出生順序這回事,就能瞭解孩子為何會出現上述的錯誤詮釋。這也是一種「進入孩子的世界」的好方法,可以讓你明白,孩子所理解的現實是什麼。

手足之間的相互比較其實是很正常的,孩子們拿自己和兄弟姊妹比較之後發現,如果某個哥哥或妹妹在某個方面的表現比自己好,則孩子唯一的生存策略就是:

・朝著別的領域去發展能力
・與手足直接競爭,並且勝出
・叛逆,或報復
・直接放棄,反正搶不贏


家庭生活可比擬為八點檔連續劇,不同出生順序的孩子就是劇裡不同的角色,各有鮮明且不同的特質。如果某個手足已經扮演了某種角色,例如「乖孩子」,另一個孩子可能就覺得他必須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叛逆的孩子、功課好的孩子、體能好的孩子、社交能力強的孩子等等。

出生順序是老大

老大的相似點最容易預料,因為這個位置變數較少。例如,出生順序在中間可以用很多樣態出現,可以是三個孩子的中間,或七個孩子的中間。老么的可預測特質幾乎和老大一樣。獨生子到底會比較像老大或是老么,要看他們是否受到像老么般的寵溺,或是被賦予像老大一樣的責任。

現在請閉上眼睛想幾個常用在老大、老么、中間孩子身上的形容詞。老大的形容詞很容易就想出來了:負責、領導者、霸道(儘管老大心裡面希望的是,別人能夠表現好一點,這是為了他們自己好)、完美主義者、挑剔(對自己和對別人)、守規矩、有條理、好勝、獨立、不願冒險、保守。

老大是第一個出生的,他們往往會有一個錯誤的想法,就是自己必須是第一或是最好的,才能彰顯自己的重要。這個想法可能透過不同的方式展現。有些人可能覺得就算做得不好也要先把功課做完,有些則可能到最後一刻才交作業,因為他們要花時間把功課弄到完美。

出生順序是老么

說到老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被寵壞了。許多老么備受寵愛,雙親、手足都會寵他們,因此他們很容易就誤以為他們必須操控他人為自己服務,才能顯出自己的重要性。老么很會利用自己的魅力來激勵別人為自己服務。老么往往充滿創意,而且追逐樂趣。他們大多數的創意、精力、聰明才智可能都花在使用魅力操控他人,以創造自己的重要性。

老么往往會困惑:為什麼父母偏愛我,其他手足卻討厭我。被寵愛的孩子面對的最大危險就是,在沒有受照顧或是無法為所欲為時,將一切解釋為不公平,然後再因為這種「不公平」而受傷,認為自己有理由發脾氣、自怨自艾,或以破壞、傷害他人的方式尋求報復。他們往往會發展出這種信念:「別人照顧我時,我才感受到被愛。」

老么可能很難適應學校。他們會覺得老師應該要提供等同他們在家中獲得的服務,而且還得替他們學習。他們表面會說:「老師,幫我綁鞋帶。」但是這個行為,其實潛意識是在說:「你幫我綁鞋帶,順便幫我學習怎麼綁鞋帶。」老么說的「我不會」以及「做給我看」,其實意思是「幫我做」。

家長若太遷就孩子,其實是在剝奪孩子的機會,使他們無法發展出負責任、靠自己、自信的感覺。這樣的孩子也較難發展出「我有能力」的信念。他們要在別人為他們服務時,才會產生歸屬感。如果孩子缺乏「我有能力」的信念,他們在學校的學習能力可能較差,也可能無法發展出日後成功人生應有的技能。

出生順序在中間的孩子

中間孩子的特質較難概括,因為有太多不同的出生順序組合。他們通常覺得受壓抑,既不像老大那樣享有特權,又少了老么的好處。此時他們可能會出現一種錯誤詮釋:自己必須不一樣,才能被看見。

如何做到不一樣呢?可能是超高成就,可能是超低成就;有人是「社交花蝴蝶」,有人是「壁花」;有人找到理由而反叛,有人沒理由就反叛。

中間的孩子普遍來說比較平易近人,對弱勢相當具有同理心,因為他們常覺得自己弱勢。他們往往是調停者,讓其他的人尋求他們的同情或理解。比起老大,他們通常比較放得開。

獨生子女

前面說過,獨生子女較像老大或老么,但還是有些重要的差別。如果像老大,則比較不那麼完美主義,因為他們後面沒有壓力會威脅到自己地位。雖說比較不追求完美,但他們的壓力還是存在,因為家長對他們的期待很高,所以他們往往對自己也有很高的期待。他們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所以習慣或喜歡獨處,也有的則是很怕孤單。對他們而言,獨一無二要比追求第一更為重要。

上個世紀美國招募的第一批七位太空人,在家中排行不是老大就是心理上的老大(接下來會說明何為心理上的老大),要不然就是獨生子。阿姆斯壯是史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獨生子。

排行如何能協助我們瞭解孩子、更有效地教養孩子?知道孩子的排行,能幫助我們用智慧去觀看孩子的世界以及他們的觀點。父母及老師理解排行,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要避免溺愛,為什麼要讓老大有機會接受失敗,不必樣樣爭第一。同時也可以讓中間的孩子免於被壓抑的感覺。更可讓成人有機會進入每個孩子的世界。

造成例外的幾個原因

性別

出生順序的例外,可以用許多因素說明。首先是性別。如果老大和老二性別不同,兩人都可能發展出老大的特質,尤其是在原生家庭裡的性別角色區分非常鮮明的時候,兩人都有機會變成「男生的老大」及「女生的老大」。如果老大是男孩,他會擁有長子的特質。如果老二是女孩,她會發展出長女的特質。

但是,如果有三個或更多同性別的手足,老大和老二之間的差異可能會很大。相同性別的老大與老二通常很不一樣,他們的年齡越相近,差別就越明顯,這正是造成例外的第二個因素。

年齡間隔:心理上的老大或老么

若兩個孩子間隔四歲以上,就不太會彼此影響。年齡差距可以消除某些競爭。如果家中有五個孩子,彼此間隔都超過四年以上,則每個人都可能會發展出獨生子或是老大的特質,成為「心理上的老大」或「心理上的老么」。

舉例來說,某個家庭的孩子分別是19歲、17歲、15歲、9歲、7歲、3歲和1歲,雖然有個現實的老大,但是9歲和3歲的那兩個,則可能是心理上的老大,因為他們和上面的哥哥或姐姐隔了4歲以上。在這個家庭裡,有一個真正的老么及兩個心理上的老么──15歲和7歲,因為他們比下一個排行的孩子要大4歲以上。

當一個孩子位在某個排行達4年以上,他已經有足夠的機會形成許多關於人生、關於自己、關於該怎麼尋求歸屬與價值的看法。

家庭氣氛

另一個造成例外的因素是家庭氛圍。家庭氛圍可能強化,也可能降低孩子之間的差異。在重視競爭的家庭裡,差異會提升。重視合作的家庭則會降低差異。許多家長不明白,若父母兩人在教養方式上缺乏共識,此時就創造了競爭的家庭氛圍。對教養方式有共識的家庭則會創造出合作的家庭氛圍。

前面說過,若老大、老二性別相同,或年齡接近,則兩人幾乎肯定會產生極大的差異。但是我也見過例外。

有次我和一位女士進行阿德勒生活型態的訪談時,她說她姐姐大她一歲半,因此我以為兩姐妹會有截然不同的特質。結果我猜錯了,兩姐妹非常類似。話題討論到她們的雙親時,我說讓我先猜猜:她們的父母非常和善,而且父母合作無間,對教養孩子有高度共識,孩子們感受到愛以及公平的對待。

她很驚訝地問我怎麼知道。我的猜測,是基於我對家庭氛圍影響的理解。若一對姐妹只差了一歲半,卻有著類似而非相對的特質,我們可以安全地猜想,她們的父母必然創造出一個合作而非競爭的家庭氛圍。

利用出生順序的訊息鼓勵孩子

曾經有個學區轉知轄下教職員,請他們留意一個現象:在學習效果欠佳的班上,有較高比例的孩子是老么或心理上的老么。這件事讓人不禁想:學習效果欠佳的原因,到底是心理的還是行為的?若是行為的,那麼老么是否學會了利用自己看似不利的處境,來獲得更多的特殊待遇?假設是心理的,那麼我們是否忽略了許多排行較前面的孩子,只因為他們已經學會了掩藏?

(請記住,出生順序資訊絕非用來貼標籤或是刻板化,絕非是用來讓我們因為「猜對了」而沾沾自喜。這種資訊只是為了協助我們瞭解,為什麼孩子經常對於要如何產生歸屬感和重要性,有著錯誤的詮釋。這種資訊可以讓我們知道問題在哪裡,以便更有效地協助孩子,或者辨識出什麼時候不該協助孩子。這也可以用來強化孩子的優點。我們應經常牢記:要欣賞每個獨特的個體。)

不要告訴孩子「你努力的話,你知道能表現得多好嗎?」

小時候,我們多麼痛恨爸媽說:「你努力的話,你知道能表現得多好嗎?」這種說法背後是一種教訓、失望的態度。這種負面的態度足以阻撓每個孩子。

對大多數的老大說,「只要他們努力就可以表現得更好」這句話具有極大的殺傷力。老大之所以沒有表現出符合自己水準的程度,正是因為他們太過努力追求完美,導致緊張過度,所以無法表現得好。

對排行中間的孩子說,「你只要努力就可以表現得更好」也讓人挫敗,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詮釋「我不可能表現得像哥哥姐姐那麼好,他們先進入某個領域,比較有優勢」。

老么也不喜歡聽到他們可以做得更好,因為他們可能會誤以為,唯有當別人照顧他們時,他們才會更有歸屬感和重要性。

讓出生順序的知識,幫助你成為更好的父母與老師

對於出生順序的知識可以幫助你進入孩子的世界,做個更好的家長或老師。父母最佳的鼓勵行為,就是看得到、理解並且尊重孩子的觀點。「我能瞭解你的感受」與「好啦,怪不得你有這種表現,因為你是老大(或中間的孩子、老么、獨生子)」這兩句話完全不同。後者帶有指控、責怪的意味。

出生順序與婚姻

理解了出生順序,也能增進父母之間的相互瞭解與鼓勵。排行如何影響婚姻,是個很有趣的題目。老大和老么經常相互吸引,老么喜歡被照顧,老大喜歡照顧人,所以看起來是天作之合。但是,正如阿德勒說的:「告訴我你對配偶的抱怨,我就能告訴你當初為什麼和他/她結婚。」一開始吸引彼此的特質,往往到了後來變成了惱人的缺點。

老大嫁娶老么的情況下,老大後來可能疲於擔任負責的人,開始批評較不負責的配偶,忘記當初這正是吸引他的特質;老么也可能厭煩了天天被照顧和被指揮,可是等到老么想要被照顧的時候,卻又不見得是老大想要照顧對方的時候。

兩個老大會結婚,原因常常是在對方身上看到了他們自己的特質,而且他們蠻喜歡這種特質的。可是如果兩個人無法決定家裡誰做主,或面臨問題時無法決定誰才是真正有能力解決的人,那麼問題就來了。

兩個老么可能會因為彼此相處實在是太快樂了,於是共結連理,但後來可能會因為對方沒有把自己照顧好而開始討厭對方。

中間的孩子可能最容易或最難以適應任何情況,這點要看他們的叛逆或隨和程度來決定。

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只要瞭解出生順序,就能提升對自己、對孩子的理解。

書籍簡介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姚以婷審定推薦,暢銷全球40年的阿德勒式教養經典,教出自律、負責、合作的孩子,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 簡‧尼爾森
原文作者: Jane Nelsen ED. D.
譯者: 葉霖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04/27

作者簡介

簡・尼爾森博士(Jane Nelsen Ed. D.)

教育心理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州婚姻暨家庭執業諮商師,猶它州婚姻、家庭與兒童諮商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創始人,曾多次在影視名人歐普拉的節目上介紹如何有效的進行正向教養。

她年輕時,不到20歲就結婚,總共生了7個孩子。為了撫養孩子,花了11年時間才把大學部唸完。她一直苦苦尋找最適當的教養方式,她當過嚴厲的虎媽,也當過無微不至的直昇機父母,但都沒有用,甚至到後來她的孩子開始吸毒、在家後院種大麻。

有一天,學校的教授推薦她採用阿德勒的正向教養法。經過不斷嘗試與實用,她發現這套方法最適合在家庭、學校裡應用。取得教育博士學位之後,她重新整理阿德勒的理論,率先開始把「正向教養」發展成實用課程。學界也因此推崇她是「推廣了大師的理論」之第一人。

如今,她發展出的正向教養課程在全球各地受到廣大歡迎,且已推出18本相關著作,包含最重要也是最經典的《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以及《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正面管教A-Z》(簡體譯本)、《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簡體譯本)。而當年在家吸毒、種大麻的孩子,早已成為傑出的經營優秀人才。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陳慶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