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傳出稻江管理學院因少子化,招生困難,自行宣布將於109學年起停辦。

然而,稻江很可能只是2020年新一波高教私校退場潮的開端。

根據政府統計,大專校院學生數107學年降至125萬人以下,比3年前少了7%,推估到113學年,會再少1/4,高校招生將更險峻。

因此,教育部預計今(2020)年底通過新版私校退場條例,看似讓退場機制更完備。但實際上,大多數有停招、停辦危機的私校不想適用「新法」,反而會趕在法案通過前宣布停辦。

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解釋,現行狀況下,私校主動申請停招停辦後,可以把校產依照董事會擬訂的捐助章程捐給指定基金會。然而,新法實施後,只能捐給教育部的退場基金或地方政府,不能再自行處分校產,年底前恐因此出現倒閉潮。

「近期可能會有更多私立大學跟進,目前已經有14所大學『溺水』當中,教育部要嚴謹審查學校停招停辦的計畫,不能讓他們任意說停就停,」尤榮輝表示。

過去短短5年間,台灣就已經有7間大學停招,甚至停辦,難道在少子化浪潮下,大專院校只剩下倒閉一途?

曾被勒令停招,中信金融連五年註冊率100%

「過來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認為,私校想吸引學生,首要得端出「療效」。他以開餐廳比喻,「即使地點不好,但餐做得好、有特色,自然有客人上門。」

2015年,施光訓出任興國管理學院校長,當時該校註冊率只剩17.43%。為了拯救該校命運,他主動找上中信金控談產學合作,而後,中信更直接入主興國,學校改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轉向為中信金控培養儲備員工。這個曾經吊車尾的學校,甚至曾經吸引分數可以上台大、政大等頂尖大學的學生就讀。


該校學生受訪時就曾提到:「入校就讀的第一天,就是當學生的最後一天,也是身為中信金控員工的第一天。」

該校優先推薦績優學生畢業進入中國信託集團工作,在學期間,暑期也有機會到中國信託實習;甚至辜仲諒在美國就讀的華頓商學院也和中信合作,提供交換學生名額。

截至目前,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在「畢業即就業」、「今年畢業生有志進入中信者,100%媒合成功」的號召下,連續5年新生註冊率都是漂亮的100%滿招。

中信金這樣入主私校,成立自己的「職前訓練所」模式,也吸引其他企業效仿。

年營收超過600億的全球汽車零件龍頭敏實集團,也已經接手大華科技大學,該校將自今年8月起改名「敏實科大」,專注發展智慧車輛。

如果教師心態不變 只是晚幾年停招

不過,企業聯姻瀕臨倒閉的私校,並不如外表這樣簡單。

就校方來說,施光訓坦言,異業結盟,就像換了一個招牌,不見得生意一定會好。如果沒跟上業界腳步,反而更快被淘汰。

施光訓舉例,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剛開始招生時,僅有財金、法律等傳統系所,但因應近年來金融科技熱潮,中信金也要求設立「人工智慧系」培養人才。因此,學校也得推著老師們順應產業脈動,升級教學與實務能力。

「不是嫁入豪門就不用做事耶,反而是更辛苦啊!」施光訓比喻。

他提醒,私校面臨招生難關,有企業願意接手辦學是好事,但教學也得與時俱進,「如果只有企業出錢,教書的人心態不改變,那也只是多撐幾年。」

不是每個案例都有美好結局…應儘速完備法令

同時就公共利益來說,企業入主私校,更幾度引發爭議。例如過去有案例是,曾有企業進駐亞太技術學院後,被發現,該財團並非有意辦學,而是相中校產,組董事會以變賣校產牟利;而2014年高鳳數位內容學院無預警停招後,亦是旋即改建為貴族宗教小學,原本的師生權利無人聞問。

台灣高等教育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建議,面對高校無預警停辦,政府應接管,改派公益董事跟校長安置善後。待現有學生畢業後才能退場,也給教師找新工作或準備退休的緩衝期,保障師生權益,「政府不能讓他們(私校)愛倒就倒。」

林柏儀也提醒,企業經營學校,第一手培養人才不是壞事,但得更嚴格監管,避免財團掠奪學校資產,或培養廉價勞工,讓學生去企業無薪實習,才能保障學生的受教權與勞動權。

私校退場,是少子化下台灣無法迴避的議題。企業入主私校,目前看來是條活路,但除了少數成功案例,也叢生更多弊案。如何找到更有智慧的出路和監管方法,刻不容緩。

核稿編輯:吳中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