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停損點
第二個技巧是設立停損點(雖然不是傳統的長期投資技巧之一)。專職交易人與短期投資人很常使用停損點技巧,趁投資還沒造成太多傷害之前,自動把虧損的投資脫手。長期投資人也應該要擁抱這樣的技巧,因為這個技巧可以凌駕投資人的情緒,在投資人變得過於固執的時候保護其投資組合。
數據資料並不是每次都能駕馭投資人的情緒。確認偏誤指的是人們傾向忽略與已有想法矛盾的資訊,偏袒能確認自己想法的資訊。我會在第5 章詳細介紹確認偏誤和其對投資表現的影響,以及克服確認偏誤的方法。
該在什麼時候設立停損點呢?
將停損點做為投資策略之一的問題,在於停損點可能會在最糟糕的時段,也就是復甦的前一刻啟動。此外,停損點機制啟動之後,接下來要怎麼做?何時可以再次考慮這項投資並再度進場?我對這些議題思考已久,並把思考的結果集結成一篇論文,不過重點就是以你的投資期為準,長期投資人的停損點該設得稍寬一些,短期投資人就要設得窄一點。
如果是短期交易人,則下跌2%或5%時,就應該要啟動停損機制。因為你可能一天或一個禮拜之內就會從事多筆交易,因此即使是這麼小的損失,都有可能會快速累積成非常大的虧損。
如果是長期投資人,通常最好要放寬停損點的標準,才不會遇上短期或中期的市場震盪時,就意外賣出長期看好的投資。只有損失成為長期投資策略的一環時,才可以把投資賣出。
在我的經驗中,有兩種最簡單的方式可以設立停損: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與跌幅。移動平均線策略是在投資標的價格低於歷史股價的移動平均線時啟動停損。短期交易人可以使用20日線或是5日線,而長期投資人則建議使用200日、甚至是400日的移動平均線。這樣的長期移動平均線,只有在投資暴跌的時候才會啟動停損退場,但仍然可以避免20%以上的鉅額虧損。
設立停損點的第二個方法,我在論文和實際應用中都曾仔細探究過,那就是檢視這項投資過去的表現,以此資產的歷史股價來設立停損點。
身為長期投資人,你不會想受到短期波動影響,因此最好放眼長期趨勢。檢視過去12 個月的投資表現,這個長度恰好可以忽略短期震盪,又不會太短而等不到停損啟動。只要股價在過去12個月之內出現一定的跌幅,就可以假設股票接下來會持續下跌,且短期內可能無法反彈。
當然,這一波跌勢有可能只是盤整期(range-bound sideways movement)中的一部分,因此停損的啟動機制應避免設在過往12個月的高點。研究中我發現,設立停損點的最佳位置,就是在過去12個月的高點之下,大約為標準差一半的位置。這聽起來技術性很高,但其實意思就是,以標準差為每年20%的股票來說,停損點應設在低於過去12個月高點10%之處(若買進股票的時間少於12個月,那麼就設在低於買價10%之處)。如果股價跌幅超過10%,就會自動賣出。
股票使用10%的停損點沒有問題,但其他波動較小的投資,就必須使用較窄的停損設置。如新興市場債券與高收益債券,這兩種債券每年的報酬標準差約落在7%到10%,停損點就可以設在低於過去12個月高點的4%至5%。以公司債來說,標準差約為非常低的5%左右,停損點就可以設在2.5%。
投資底線:聰明投資人絕不做的7件事
7 Mistakes Every Investor Makes (And How to Avoid Them): A manifesto for smarter investing
作者: 喬辛‧克萊姆
原文作者: Joachim Klement
譯者: 鍾榕芳
出版社:樂金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09
作者簡介
喬辛‧克萊姆(Joachim Klement)
喬辛是一名分析師,曾任公司投資長。在金融界擁有20年經驗的他,主要為富裕的家庭或個人提供投資建議,並協助管理投資組合;另外,他也為銀行或獨立資產管理人管理股票的投資組合。近年來,喬辛在倫敦的一間小型投資銀行擔任投資長,協助退休基金、保險公司等組織的投資人瞭解今日市場混亂的情況,協助他們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喬辛合作過的投資人與組織橫跨美國、歐洲與亞洲。
喬辛於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TH)攻讀數學與物理,並取得數學碩士學位。在這段期間,他親身經歷1990年代末期的科技泡沫化浪潮,因而對投資產生興趣,遂至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與德國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Hagen)攻讀企業管理,取得經濟與金融碩士學位。
責任編輯:梁喆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