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臺灣風電產業剛起步,當時仍以探測專業為主要營運業務的國際海洋看好綠能趨勢,毅然率先投入。短短數年之間發展成為涵蓋海洋勘測、運轉維護、大地工程、風電船舶租賃、船舶維修及人才培育等多元服務的離岸風電整合式服務集團,建立起亞洲數一數二的離岸風電服務量能,國際海洋是怎麼做到的?

聚焦風電在地化,培育臺灣風電人才

在國際海洋的發展過程中,建立在地化能力一直是重中之重。通過與英國、荷蘭等風電領頭國家的企業合作,不僅利用他們的豐富經驗和技術共同開拓臺灣風電市場,還持續提升在地化服務的能力。例如,國際海洋在2018年與英國CWind合資創立了臺英風電,提供離岸風電海事工程支援及運維服務。正如國際海洋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長蔡明格所指出的,國際海洋從合作初期就設立了讓在地化比例超過90%的目標,現在臺英風電團隊幾乎完全由臺灣人組成。去年,國際海洋在備妥獨立執行之能力下,完成100%臺英風電收購,使臺英風電成為國際海洋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此外,國際海洋在2017年與荷蘭輝固(Fugro)集團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執行臺灣大型離岸風電開發商的地質鑽探、地球物理調查和海洋氣象研究項目。透過雙方合資成立的「國海輝固」在臺灣建立了亞洲規模數一數二的進階土壤實驗室,致力於臺灣及海外風電市場的發展。

國際海洋還與台電、中鋼、台船、港務公司及風睿能源等公司合資成立了臺灣風能訓練中心,由蔡明格擔任總經理,致力於培育臺灣在地的風電師資及人才。去年,臺灣風能訓練公司為臺灣發證量最高的訓練機構,並榮獲國際風能組織(GWO)多項獎項,更在今年獲得2024年度最佳訓練團隊獎。

鎖定風場運維服務的源源活水,「服務」商模獲利潛力高

目前,國際海洋集團已成為亞太地區少數能提供一站式整合風場輔助設施(BoP)運維方案的公司。其業務範圍涵蓋船舶租賃、水上段檢測、水下段無人機檢測、海纜檢測、海纜儲存、變電站檢測、故障排除等服務,均在國際海洋集團的服務範圍內。隨著軟硬體的各項先期投資逐步完成,國際海洋接下來的發展策略將逐漸轉型為「服務為主、資產為輔」,以結盟取代大量重資產投資,並可望透過更高毛利的服務商業模式,在未來加快獲利成長。

以「服務業」為定位,國際海洋能在風場開發的各個階段提供專業服務。包括在風場開發初期,提供場址調查、土壤地質探勘,協助開發商進行工程設計和環境影響評估;在風場興建期間,提供周邊海事工程支援服務;以及在風場完工並進入商轉階段後,提供全面的風場運維一站式服務。國際海洋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長蔡明格特別看好「運維」業務的成長潛力,他指出:「這一塊服務具有持續累積的特性,風場一旦建置完成,未來20年都會需要運維服務。隨著每年越來越多的風場逐步投入商轉,運維服務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臺灣經驗」揚眉吐氣,向國際市場大步前進

「臺灣的人才真的非常優秀!」蔡明格董事長強調,僅在短短數年之內,臺灣已經建立起不亞於歐洲的風電人才實力,並且具備向其他國家輸出服務的能力,臺灣風能訓練中心的人才培育系統也成功拓展至亞洲市場,協助日本設置訓練中心。這一合作不僅是國際海洋進軍日本市場的第一步,也讓國際海洋在2023年成功獲得了在日本石狩市(Ishikari)風場建設支援專案,奠定了國際海洋走進日本市場里程碑。

「環顧亞太區,臺灣市場實際上走在前端。相比於許多其他國家都還在幾十支風機的規模,臺灣已經有三百多支風機在海上運行。」蔡明格董事長表示,先行者的經驗優勢使我們在國際市場上擁有更多合作機會,並且具備更強的競爭力。他指出,國際海洋在臺灣的風電足跡涵蓋超過10座離岸風場,這些豐碩的工程實績及良好的口碑,讓我們累積了寶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know-how)。經過在臺灣市場的幾年磨練,國際海洋已經為協助其他國家進行能源轉型做好充分準備。目前,除了持續拓展臺灣市場,也將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全臺灣市場40%、亞洲市場20%的市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