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台灣將進入「沒有師傅的未來」,未來你家的水電壞了沒人修、冷氣沒人裝,只因為台灣的技職教育正嚴重傾斜?

台灣的基層技職人才正嚴重流失。少子化影響下,近10年高中職學生數持續探低並不意外,問題是流往高中的板塊極為明顯。從101至111學年度,高中學生減少了10萬人,但高職學生卻足足減少了22萬人。

由於產業界變動快,學校課程、課本無法迅速與業界需求接軌,因此技職教育皆積極引進業界專家教學,弭平學用落差。(攝影者:楊文財)

自從103學年度正式實施12年國教,高中改稱普通高中(以下簡稱普高)、高職改稱技術型高中(以下簡稱技高)。5年後,普高和技高學生數出現黃金交叉,高中人數占比首度超越高職。

就讀人數低之外,畢業生直接就業率也創新低。根據教育部數據,109學年度專業群科高中畢業生中,有8成以上選擇升學,只有1成多選擇直接就業。

而這些流失的基層技職人才,對於你我日常的生活有何影響?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解釋得簡單明白:「全球化下,知識型人才可以從各國獲得,但是你家水電、瓦斯壞掉,沒人能從別國飛過來幫你修。」

早年台灣的技職教育目標,是為了培育人才立即就業;但隨著時代變遷,過去被視為產業潛在即戰力的技高畢業生,受到少子化影響、技專院校過多及產業低薪、勞動條件等因素,多數仍選擇升學。

技術人才流失快!技高生10年減少45%
(圖表製作者:鄭郁萌)

「產業即戰力」恐消失!專業群科畢業生僅12%直接就業
(圖表製作者:鄭郁萌)

技職教育的嚴重傾斜,第一,與華人社會根深柢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價值觀有關。教育部也坦承,改變技高升學風氣、促成學生多元生涯選擇,是近年政策的主要挑戰。

少子化、技專院校過多、低薪環境
顛覆職業金字塔結構,基層人才不足

長期關注教育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曾形容,台灣的教育結構已然失衡。正常的職業結構應該是「正金字塔」,也就是基礎、中階的技術人力占大部分,做為社會運作的堅實基礎;然而台灣的教育,卻造成了頭重腳輕的「倒金字塔」結構:基礎、中階人才變少,卻培養了很多的高階管理人才。

「每個科系都被冠上『管理』的帽子,沒有人願意做『被管理』的工作。」嚴長壽指出,台灣的教育是7成的學生陪3成的菁英,用菁英那套標準來要求所有人遵循;但歐洲各國卻相反,如德國高中生走向學術型大學的僅占3成,有超過7成選擇先就業或是建教合作、邊做邊學的實用型教育,使產業結構並未失衡。

技高就讀率連年降低,另一個因素,則是教職體系與社會大眾,對於技職教育理解太少。教育部國教署高級中等教育組長黃瀞儀指出,大部分國中小老師是師範體系出身,對技職教育未必了解,必須強化他們對職業途徑的理解,才能鼓勵學生多方思考未來,而非只是一味用成績去定義學生的落腳處。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彭冠宇舉例,他們在南投雙龍國小帶領職業試探,必須要有3組人:1組教老師、1組教家長、1組教學生。「教老師的最重要,就像指南針,他們可以針對孩子的個性、成績、專長去帶領;教會老師後,受惠的不止一屆學生。」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發現許多偏鄉孩子不了解各種職業,導致學習動機偏低,因此積極推動國中小職業試探課程,讓他們及早了解、規畫人生藍圖。(來源: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提供)

產學合作讓技高生畢業即就業
民間培力更懂企業需求,學生能留鄉

「我真的很建議國中小老師到技職端看看,多了解一下我們在做什麼,鼓勵孩子適性發展。」鶯歌工商校長顏龍源說。他認為,教育應當是與在地資源結合發展,譬如鶯歌當地以陶藝聞名,該校的陶工科是全台唯一一所。但很多人不知道陶工學習的並不只是拉胚,還有化學、材料、設計,大型陶藝甚至涉及工程力學。

「有些學生適合動手做,逼他讀國英數才是害了他。」他強調:「對這些孩子來說,從做中學,比死背書本容易得多。」

為了解決產業缺工與過多技高生選擇升學的問題,教育部從110學年度推出產學攜手合作計畫2.0(簡稱產攜2.0),就是透過技高、企業、科技大學三方合作,讓不擅長考試的學生,無須參加升學考試,以技術實作完成技高及科大學業,同時銜接企業工作。

不用入學考就可以升讀科大、還能保證就業,實施一年來,就讀人數從110學年度的2,500人,大幅提升為隔年的9,200多人,成長近3倍。

然而,台灣人口7成集中在六都,以2022年為例,六都人口一致成長,其餘縣市多為負成長。喊了許多年的地方創生或在地安老,卻都敵不過地方凋零問題。

要阻斷地方凋零,最重要的是將在地青年留在家鄉,不用北漂就學工作。然而產攜2.0中,科大卻常位於外地,無法吸引在地技高生留在當地服務,對城鄉均衡發展的貢獻有限。台積電慈善基金會看到這塊空缺,提出技職教育培力計畫,希望能讓在地青年根留家鄉。

「我們是企業,自然明白企業的需求是什麼,溝通起來相對快。」彭冠宇認為,民間組織參與的好處,在於可彈性補足政府組織的制式要求,譬如課程時間可以應企業需求而調整、合作學校也可以依企業需求對接。

譬如南投溪頭福華飯店有很多員工出自南投水里鄉的水里商工,就直接對接,他說:「講白了,因為我們是民間組織,不會有厚此薄彼的爭議,政府單位未必能這樣做。」他強調,並不是媒合之後就放下不管,還會後續追蹤。

教育觀念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幾,但技職教育的式微,卻能透過政府與民間一起找解方。台灣會不會邁向沒有師傅的未來?端看政府、學校、民間企業三方如何彈性合作,解決基層技術人才的斷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