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還在任時,旁邊常有一個敦實的身影──美國前國務卿麥克.蓬佩奧(Mike Pompeo)。他曾是這個世界強權地位最高的外交官,也是川普最信賴的少數人之一。

小檔案_麥克.蓬佩奧

出生:1963年
學歷:哈佛大學法律博士、西點軍校工程管理系
經歷:美國眾議院議員、美國中情局局長、美國國務卿
現職: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傑出研究員

政治上的白手起家者
憑一己之力上西點、哈佛

他喜歡穿著謙虛的灰色西裝,致力讓美國用老派的方式制衡俄國、中東的力量,與川普乍看截然不同;但有時,他又有如川普第二,公開炮轟中國習近平政府,直指疫情源自武漢研究室,更大力挺台灣,因此被中國打入黑名單。

他,有可能成為下一位美國總統。

蓬佩奧在美國加州橘郡長大,是義大利移民第4代,沒有顯赫家世,父母都沒上大學,父親是工廠技師。他憑一己之力考上西點軍校、哈佛大學,儘管學歷傲人,但在名流密布的川普核心團隊中,他是最貧窮的一位。他是政治上的「白手起家者」,從國會議員、中情局局長一路上升到國務卿,崛起軌跡快速。

來自民主黨的美國總統拜登任期邁入第二年,疫情、通膨、地緣政治緊張夾擊下,聲勢下滑。共和黨候選人紛紛擴張影響力,開始布局2024年大選,其中蓬佩奧被認為是共和黨角逐大位的潛力人選。

有趣的是,蓬佩奧在政壇存在感增加,他整個「人」的存在感卻變低。因為,58歲的他,展現驚人意志力,半年內減重40公斤,這也讓他躍居各大新聞版面。

他過去以厚厚的下巴、酒桶般圓滾滾的身材著稱,但去年底他公開露面時,瘦了一大圈。有網友說,蓬佩奧現在神似演員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該演員以飾演知名政治影集《紙牌屋》裡運籌帷幄的主角聞名。

蓬佩奧說,他靠飲食控制、每天在家中健身房運動瘦下來,目的單純只是健康,矢口否認是為了競選。但外界都不相信這套說法,在中間選民所在的搖擺州、保守派聚集的場合,他越來越常現身發表演講,《衛報》指出,他想用減重展現時尚男子的氣概,目的可能是想以嶄新形象擄獲選民。

在短短半年內就瘦這麼多,令人驚訝,批評者懷疑他是不是走旁門左道,他則表示:「我夠自律。」

回顧他的崛起,自律,確實扮演關鍵角色。他就讀西點軍校,1986年以班上第一名成績畢業。一位蓬佩奧的同學告訴《紐約客》,成為第一名並不簡單:「不僅要最聰明,懂得把皮鞋擦得雪亮,還要具備最好的運動體能。」

他當上國務卿後,出差旅行時,秘書會出外到高級餐廳聚餐,只有他默默回到飯店房間,一邊吃客房服務提供的起司漢堡,一邊工作。有紀律的工作,讓他成就與體重同步增加。

蓬佩奧好友厄本(David Urban)表示,他一點也不意外蓬佩奧快速大變身,因為他一直勤勉與專注,這次他用這種能力來瘦身。

最能「向上管理」川普的人
手腕靈活,政治行情續看漲

許多有紀律的人,顯得古板且缺乏彈性,但他卻有靈活的政治手腕,幫助他「向上管理」川普。《紐約時報》指出,蓬佩奧完成其他內閣成員很少能做到的事情:即使與川普有許多意見不同之處,他卻從不反對白宮政策,持續受川普青睞並施展權力。

例如,在國際關係上,川普主張純粹的「美國優先」原則,不認為普欽、金正恩等極權人物很危險,不認為美國應花時間在制衡他們。

但蓬佩奧是一位保守的國際主義者,在冷戰時期當過兵,他仍相信美國力量能保障全球穩定。當過軍人、把「服從」內化於自身的他,避免跟他認定為上司的川普正面衝突,改在檯面下讓政策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當川普命令美軍全面撤出敘利亞,他不像美國前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公然對抗、後來更憤而辭職,而是在公開場合替川普政策辯護,但私底下拉攏國會議員去遊說川普。最終,川普同意在敘利亞保留一些軍隊。

翻臉如翻書的川普曾在兩年內就撤換42位重要官員,甚至到最後,最重要的左右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因為承認拜登勝選,等於直接對抗川普不認輸的說法,被川普支持者威脅「應被吊死」。

唯有蓬佩奧,到任期尾聲都一直是川普的「忠臣」。川普曾告訴記者:「我跟每個人吵架,蓬佩奧除外。」

這種做法充滿爭議。一位美國前大使形容,蓬佩奧就像川普的馬屁精。但不可諱言的是,這種精明的政治神經,讓自己能在政壇中脫穎而出,連對手都佩服。

2010年,初入政壇競選國會議員,第一役就被他打敗的民主黨員戈亞爾(Raj Goyle)表示:「蓬佩奧的獨特能力是他懂得駕馭權力,我很敬佩這點,他知道如何描繪並使用華盛頓地區的權力,他知道如何了解並引導川普。」

能夠在政壇上左右逢源的能力,讓他在下一屆大選中,能同時吸引川普支持者、以及跟自身主張更符合的更多保守派選民。

政策上難以大展拳腳的地方,他暗暗借力使力;當他能發揮時,也毫不客氣。他是一枚重炮手,身為外交官,卻不管文雅禮節,時常口頭猛烈抨擊外國政府。

蓬佩奧美台關係重要談話

• 美國必須始終與台灣站在一起,為了自由。
• 美國與台灣共享重要價值觀:自由、民主、自由市場經濟。
• 跟專制政權相比,像台灣一樣透明、活力、創新的民主政權,對疫情的反應總是更快、更有效率。
• 台灣充滿活力的民主,對該區域和全世界都是一種啟發。

整理:張方毓

北京最討厭的美國官員
聲援香港、新疆,力挺台灣

被他炮轟最猛烈的,是中國。

疫情爆發以來,他多次指涉COVID-19是被中國製造出來的病毒,在記者會上批評北京「可恥」,更數次投書《華爾街日報》,呼籲國際應徹查病毒起源。

他更狂踩北京紅線。川普任期間,他宣布取消香港在國際社會的特殊待遇,藉此制裁中國侵權香港;他聲明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實施「種族滅絕」,是國際中第一個做出如此強硬表態的國家。

他成為中國的頭號敵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國政府和人民對美方蠻橫無理、瘋狂惡劣的行為表示強烈憤慨。」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曾批評蓬佩奧「喪心病狂」。

除了中國,伊朗等國家也是他的炮火目標,甚至,2020年1月,伊朗的核心人物蘇萊曼尼將軍被美國以無人機刺殺,背後就是他影響川普做此決定。《紐約時報》批評,國務卿的角色照理來說是讓全球關係更平和,他卻到處挑起爭端,因此被多位記者評為「史上最差國務卿」。

但,不按牌理出牌的他,對於國際處境艱難的台灣來說,就成為史上最友善的美國國務卿。

從不接待李登輝,到取消台美交往限制 雙方關係近30年大轉變

■冷淡期

◆1994年
重要事件:總統李登輝過境夏威夷,成為與美斷交後,首位訪美的我國總統,但遭美方拒絕在境內過夜。

◆1996年
重要事件:台灣首次總統直選,中國對台實彈演習,引發第3次台海危機,美派軍艦巡航台海。


◆2001年
重要事件:小布希剛上台本想加強對台軍售、改善對台關係,但911恐攻發生,美國需要中國在反恐上向美國靠攏,台美關係受限。

■轉變期

◆2011年
重要事件:歐巴馬任內,時任國務卿希拉蕊在夏威夷演講時提及:「台灣是美國重要的安全及經濟夥伴。」

◆2013年
重要事件:美國時任亞太副助卿的梅健華在卡內基和平基金會演說時表示:「台美關係是全面、持久與互利的關係。」

■升溫期

◆2016年
重要事件:總統蔡英文致電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祝賀當選,是史上首次美國候任總統與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通話。


◆2018年
重要事件: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鼓勵雙方高層官員互動。

◆2019年
重要事件: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保證法》,要求對台軍售應常態化、重啟台美貿易協定會談。

◆2020年7月
重要事件:美國時任衛生部長阿薩爾率團訪台,是6年來首位訪台的美國內閣閣員,也是1979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內閣官員。


◆2020年9月
重要事件:美國時任國務院次卿柯拉克訪台,啟動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

◆2021年1月
重要事件:蓬佩奧主導下,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美台交往限制。

◆2021年7月
重要事件:美國眾議院外委會通過《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及參與法案》(簡稱老鷹法案),強化台美關係,要求國務卿協商正名台灣駐美機關為「台灣駐美國代表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海基會 整理:張方毓

「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
卸任前取消台美互動限制

總統蔡英文2020年勝選時,他跟川普一樣令人跌破眼鏡,發表聲明祝賀,直接稱呼「蔡總統」。他不只公開支持台灣國際參與,多次譴責中共軍事恫嚇台灣,更把美國過去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戰略模糊」推到一旁,在受訪時直言:「台灣從來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去年1月9日,國務卿任期剩不到幾天,他拋下一顆震撼彈:取消所有台美關係互動的限制。

限制台美互動的「對台交往準則」從台美斷交以來就存在,內容包括台美官員不得在聯邦機構、我國駐美代表處會晤。雖然解除限制是美國跨黨派共識,但過去歷任國務卿皆不願碰觸這條紅線。

「台灣是充滿活力的民主政體,也是美國可信賴的合作夥伴。數十年來,美國國務院制定複雜的內部限制措施,規範美國外交、軍事與其他官員和台灣官員互動。美國政府這項單方面行動的目的,是為了安撫北京共產政權,但不會再這樣了。」蓬佩奧在聲明中寫道。

卸任後,他也持續挺台灣。去年3月,中國禁止進口台灣鳳梨,他隔月在社群平台推特曬照,照片中的他,一邊吃著我國駐美代表蕭美琴送給他的鳳梨乾,一邊下棋。貼文寫說:「做為自由的擁護者,我正在享用一些台灣鳳梨乾。」

若蓬佩奧當上美國總統,他對中國或許將比川普更強硬。《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甘尼許(Janan Ganesh)分析,川普討厭中國,主要是因為貿易逆差,以及美國地位受挑戰,民主人權問題只是順口批評一下。

但蓬佩奧則是就道德上拒斥中國,身為福音派基督徒的他,相當重視宗教自由,因此中國「再教育」維吾爾族的行為,對他來說變成猶如私人恩怨。

自由,成為他的口頭禪,被他用來區分中國和其他國家。2020年一場演講,他將講題命名為「共產主義中國和自由世界的未來」。

近期,蓬佩奧傳出將在3月首度訪台,他曾說:「若哪天有機會造訪那裡(台灣),會是很棒的事,我會真的很享受。」

雖然他已不是官員身分,但秉持強烈抗中挺台形象,以及有機會問鼎美國總統的潛力,無論他是否如期訪台,他對台灣的一舉一動,勢必牽動美中台三方敏感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