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執政超過17年的李顯龍,誰會是下一任新加坡總理?人選近期出爐。4月14日,新加坡宣布,第四代團隊領導人、也就是名副其實的總理接班人,是年僅49歲的財政部長黃循財。

小檔案_黃循財

出生:1972年
學歷:密西根大學經濟學碩士、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
經歷:李顯龍首席私人秘書、國家發展部長、教育部長
現職: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第4代團隊領導人、財政部長

這個人選,代表新加坡的「強人政治」即將落幕,讓這國家變富強的「新加坡模式」,也將受到考驗。

新加坡模式,指的是因為國家小、缺資源、生存基礎脆弱,因此需要強勢且菁英的大政府居中協調,這點也體現在領導人風格上。

李顯龍曾說,他中意下一任總理應擁有「鎮定、不激情、幾近於禪的心境」。因為,只有保持「禪」的態度,超脫個人喜惡、摒除內外雜音,才能帶領時刻面對各種威脅的國家穩定前進。

但,準接班人黃循財有時不太禪。

新生代厭倦強人政治
他柔軟身段成爭取民心利器

2020年3月,黃循財擔任跨部會抗疫工作小組要角,他在國會講話感謝前線人員時,竟一度被情緒淹沒、哽咽長達兩分鐘說不出話來。他事後說,經過數週的防疫工作,各界新加坡人筋疲力竭卻依然努力防疫的身影,突然湧入他的腦海,情緒因此潰堤。新加坡媒體亞洲新聞台(CNA)一支新聞影片記錄此事,吸引超過50萬觀看數。

除了令新加坡人印象深刻的感性片段,他的求學經歷也很不典型。

他的父親是來自中國海南島的銷售經理,母親是小學老師,他在長大的馬林百列公共住宅區附近直接讀丹絨加東中學,不像其他部長級同齡人讀的是菁英學校。

上大學後,他取得政府獎學金出國留學,但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顯龍就讀的劍橋大學沒有在他的選項內,他選擇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讀經濟學,因為從小自學吉他的他,覺得美國有許多他喜歡的音樂家。大學前兩年,他更是遍修搖滾樂歷史、交響樂等他有興趣的音樂課程,後來才回歸經濟學本業,回國後進入公務體系。

為何新加坡選了一位風格迥異的準接班人?因為威權且受人民愛戴的強人政治,已開始在新加坡褪色。

人民行動黨(以下簡稱行動黨)自新加坡1965年獨立建國後,一直一黨獨大,除了靠選舉制度優勢,也是因為人民感念行動黨,把新加坡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人均所得名列前茅的國際金融中心。

但隨著新加坡獨立後才出生、在繁榮中長大的新生代選民越來越多,這種篳路藍縷的革命情感逐漸淡薄,他們甚至開始埋怨政府菁英傲慢的執政作風。2020年新加坡大選,行動黨雖獲勝,但得票率61.2%,比2015年下滑逾8.6個百分點。行動黨發現,主要就是選民認為反對黨更有同情心。

而個性柔軟、出身平凡的黃循財,就成為應對政治環境變化的最好盾牌。「行動黨希望卸下高高在上的形象,展示他們也只是普通人,藉此持續掌權。」《經濟學人》如此評論。

進一步探究黃循財出線的優勢,馬來西亞媒體《星洲日報》副總編輯鄭丁賢的形容很到位:他「傑出,但不突出」。

黃循財在執行政策方面,無疑是傑出的。他雖然擇其所愛到美國留學,但回國後,就認真跨入李顯龍的「學者工廠」,在各部會輪調,包括貿工、國防、教育部,以及當財政部長──被認為是能否擔任總理的最重要考驗關卡。

帶領星國走出疫情陰霾
連結社會,正視種族紛爭

疫情中,他擔任抗疫領導人,快速帶領新加坡從實施「阻斷措施」,到成為最早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之一。2020年,新加坡因嚴格封鎖,國內生產毛額(GDP)萎縮4.1%,是獨立以來最嚴重的衰退;2021年,配合高疫苗施打率,黃循財領頭的抗疫小組開始把COVID-19當成流感對待,要求民眾定期自行檢測,並開放國境。

這雖然讓確診數飆高,今年2月時數字一度飆到每日新增近兩萬例,但2021年GDP成長7.6%,創10年新高,今年預計GDP成長率也上看4%。近期,因疫情高峰已過,該國又進一步鬆綁國境。相比之下,中國原本今年GDP會成長5.5%的預估值,因為清零政策,已被外資下調一個百分點。

不突出,指的則是黃循財低調、親切的形象,雖缺乏領導氣勢,卻能連結開始反動、分裂的新加坡社會。

他被宣布為團隊領導人時,許多人感到驚訝,以為會是衛生部長王乙康、或是教育部長陳振聲出任,因為後兩者的形象更精悍。但或許正是因為黃循財樸實、落地的特質,讓他成為連結政府與人民需求的相對適任角色。

例如,他不避談新加坡人日益不滿的種族紛爭等社會問題。新加坡種族多元,疫情讓人心緊繃,種族衝突加劇,甚至出現仇視、攻擊事件。

去年一場論壇上,主持人直言問他,如何回應歧視議題、以及政府的種族融合政策是否會造成反效果,他傾身細聽每個問題,似乎認為每個問題都是好問題。

他時常在說話中用到的一個詞是「appreciate」,同時有感謝、了解的意思。透過這個正面用語,他展現擔憂一般人的同理心,但同時,他也會捍衛行動黨的政策。懂得適時表達感情的正派形象,讓他能夠成為政府與民間聲音的橋梁。

脫離疫情威脅,新加坡仍有地緣政治和種族難題

■李光耀
執政時間:1959-1990年(31年)
挑戰:建國之初,打擊貪污,發展經濟
成就:打造全力發展經濟的「新加坡模式」
執政結束後人均GDP(美元):428(1960年)至11,862(1990年)

■吳作棟
執政時間:1990-2004年(13年)
挑戰: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
成就:度過金融危機與網路泡沫,鞏固新加坡「亞洲四小龍」地位
執政結束後人均GDP(美元):27,609(2004年)

■李顯龍
執政時間:2004年至今(17年)
挑戰:貧富擴大、人口老化、種族衝突
成就:新加坡問鼎亞太金融中心
執政結束後人均GDP(美元):59,798(2020年)

■黃循財
執政時間:預計2025年新加坡下屆大選後
挑戰:種族衝突、地緣政治
成就:N/A
執政結束後人均GDP(美元):N/A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整理:張方毓

兩大考驗:移民政策、
美中星三方關係怎平衡

黃循財有望出任總理,代表行動黨不再認為「我說了算」的強人政治,是讓新加坡政局穩定的唯一解答。但,一個更擅溝通的領導人,是否能在兩個決定新加坡存亡、定位的議題上,做出關鍵改變,專家還持觀望態度。

首先是國內人口問題。新加坡是面積僅約1/3個新北市大的小島,食物逾9成都需仰賴進口,唯一的資源是人。但是,2021年該國生育率已降至1.12,而人口替代水準是2.1,面臨高齡化風險。

打從李光耀執政時期,他就知道,必須引進外來人口,才能維繫競爭力。但,大量的外來勞力,又引起民怨,認為工作被搶走,本地人直呼變成「二等公民」。因此,李顯龍政府開始冒著外資吸引力降低的風險,減少發給外國人的工作簽證。反對黨聲音越來越大,黃循財勢必得仔細平衡緊張的勞動力市場,他目前的對外說詞,還未見明確的解方。

第二是在國際中如何和中、美兩大國打交道,才能確保新加坡得到最大利益。

自201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2021年雙方商品貿易額超過人民幣7500億元;而美國則是新加坡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因此,新加坡向來秉持「不選邊站」策略,維持與兩國的關係。

但這個策略正受中美緊繃的關係考驗,新加坡將需要越來越快做出反應及調整。根據黃循財的公開發言,該國將先走老路,例如,它對拜登新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持開放態度,但同時也和中國保持良好關係。黃循財現在是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會的聯合主席。

新加坡擁有「保母國家」的稱謂,因為先天的生存條件劣勢,連新加坡人也形容自己養成「怕輸、怕死、怕政府」的性格。

因此,雖然不滿的情緒已經開始滋長,專家認為,下一次大選選民仍會將執政權交給行動黨,黃循財因此終能上位。

但黃循財要怎麼建立領導風格,在衝突加劇的社會及國際環境中,找到縮減不平等、維持小國競爭力、中美平衡的方法,他的挑戰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