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將結束。你過得還好嗎?你的工作狀態,符合以下任一情境嗎?

1. 忙了一年,幾乎半數工作日都在拚命加班
2. 要是不加班,我擔心自己會失去競爭力
3. 辦公室待得愈久,老闆愈看好我
4. 我相信,加班時間愈長,工作產能愈高
5. 下班後總筋疲力盡,只能「上班責任制、下班看電視」

你和同輩人的差異,取決於6點後的生活

《美國流行病學》(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期刊曾發表研究,比較每週工作55小時與40小時的員工,結果發現:前者的工作效率(包括智力、解決問題能力、短期記憶和創造力)明顯低於後者,並且,超時工作對腦部的傷害,遠高於一般想像。

另一份由前東京大學副教授島津明人所做研究指出,「人的大腦真正能夠集中精神、好好發揮的時間,只有從起床開始算起的13個小時而已。」換句話說,早晨6點起床的上班族,到了晚上7點,注意力就會開始潰散。島津副教授指出,「不能集中精神的大腦,清醒程度和喝了酒的大腦是一樣的。」

慣性加班、帶著工作回家,小則影響個人工作狀態,大則形塑不良企業文化。我們應該更坦然地面對自己:我們不敢下班,或者,下班後只是過著沒什麼品質的生活,這都源自於我們的慣性。在一年結束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好好檢視自己下班後的生活。

下班後,那些「無關本業」嗜好

下班後的黃金5小時(以6點下班為例,計算至11點),做一些與本業不相干的事,能夠成為滋養明日競爭力的養份。

1.老爺酒店沈方正,「吃小吃」養出觀察力

老爺酒店執行長沈方正,身處1週7天、1天24小時開門的飯店業,他選擇自己定義下班時間:用所有的零碎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吃小吃」。

沈方正曾對《商周》表示,他會在會與會之間、演講公出的空檔,自行切換到「下班狀態」,前往自己搜羅的各地小吃嚐鮮。這個習慣,維持了超過10年。

吃小吃,看來好像只是填飽肚子休息,但沈方正認為,這是一種另類的文化人類學,也是很好的社會觀察。小吃本身的歷史、地方物產、老闆的家族傳承、地方生活型態變化,都是培養觀察力的養分。這些嗜好,是他能夠把老爺酒店經營出品牌的重要後盾。

2.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讀歷史」讀懂局勢

記憶體廠商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一生事業都和讀歷史脫不了關係。盧志遠曾告訴《商周》,晚上9點到12點之間,他常在4坪大的書房裡研究歷史。從高一開始迷上歷史算起,數十載光陰,即使是最忙碌的創業時期,也沒有中斷對歷史的興趣。

盧志遠說,他的管理能力,有部分是「讀歷史練出來的」。他把讀歷史比喻成相機取景,同一件事,既可「Zoom in」從細節分析,也可「Zoom out」從宏觀觀察。舉例來說,盧志遠接手經營《科學月刊》時,公司現金燒完,他營運5年後,刊物不但獲利,還在台大附近買下一整層大樓。「就像德川家康等待形勢一樣,」他分析,德川家康原本只是被人控制的小藩鎮,他避開和實力懸殊的敵人交鋒,全力經營對自己有利的戰場。救活《科學月刊》同理,他不直接解決刊物的問題,而是另外打造更有話題性的副刊,衝高廣告量,靠全新刊物獲利。

讀歷史,鍛鍊了盧志遠的眼光。提醒他不斷追根究底,讓他一路從教授,躋身高階經理人。

3.基金教母蕭碧燕,「繡十字繡」練就專注力

連續數十年,基金教母蕭碧燕下班後的生活都是:繡十字繡。她可以繡上2、3個小時,有時繡到沈迷,甚至會到三更半夜,完全忘了白天工作帶給她的疲憊。

蕭碧燕曾對《商周》表示:「讓腦部reset(重新啟動),可以達到類似靜坐的效果。做美好的事物,可以讓人集中思緒、大腦皮質較為穩定不亂放電,精神也會變好。」下班後靜心刺繡,幫助蕭碧燕練就專注力,

我們或許無法決定上班的內容,卻可以豐富下班後所做的事。而下班後的嗜好,要轉化為競爭力,關鍵就在「持續」:沈方正吃小吃的習慣,養了10年;盧志遠從高一開始精讀歷史;蕭碧燕繡十字繡的嗜好,也有20年以上資歷。

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深度投入,就算每天只能做半小時,只要不懈怠。這些事,一定會成為你與同儕競爭力的分野。

本文經整理參考自《商業周刊》(1)(2)(3)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