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中研院院士、台大政治學系教授朱雲漢因直腸癌辭世,享壽67歲。藝人余天、李亞萍二女兒余苑綺也因罹患大腸直腸癌,2022年抗癌8年仍不敵病魔離世,享年39歲。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癌是台灣最多人罹患的癌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醫師在衛教資訊中指出,根據統計有超過90%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但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生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增加了許多40到50歲,甚至30多歲的患者。
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的4個原因
柯道維指出,民眾生活習慣改變,以下4種不良的生活習慣,是造成腸癌發生率增加、甚至年輕化趨勢的原因。
1.習慣晚睡。
2.減少運動量。
3.減少攝取水分、纖維質。
4.喜歡吃燒烤、油炸等零食類的食物。
大腸直腸癌已位居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平均37.4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許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可能已經是第3、4期。
盤點9種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家族史、相關病史、飲食習慣不佳、缺乏運動、環境。
1.年齡
超過90%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但是近年來發生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
2.家族史
罹患大腸直腸癌患者的一至二等親(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家屬,會比沒有此癌症家族史的人罹病率高出許多。
3.腺瘤性瘜肉
腺瘤性的瘜肉本身是良性的,可是如果持續分化異變,有機會轉變成惡性瘜肉。是否有惡性變化與瘜肉的大小,有很大的關係,瘜肉越大,變成癌症的機率就越大。一般而言,小於0.4公分以下的腺瘤,發生癌變的機會很低;但如果大於1公分,有接近10%的機會有癌細胞產生,甚至2公分以上的瘜肉,則有近50%的機會變成癌症。
4.炎性腸道疾病
有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的病人,患病時間越長,越容易讓腸黏膜因為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發育不全,而轉變成癌症。得到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高出一般人4到20倍。
5.遺傳性症候群
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這類疾病屬於顯性遺傳,通常在青春期後,大腸內會出現上百顆甚至上千顆瘜肉。大部分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患者,會有APC基因的突變,而這些腺瘤性瘜肉慢慢長大,細胞會分化不良,最後變成腺癌。所以罹患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的病人,除了需要密切追蹤外,必要時要接受預防性大腸切除術。
遺傳性非瘜肉病性大腸癌(HNPCC,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也稱為Lynch syndrome,這類的疾病屬於顯性遺傳,根據阿姆斯特丹診斷標準如下:
.家族中至少有3位成員罹患大腸癌,其中2位需要為一等親。
.至少有連續2代成員罹病。
.至少1位成員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下。
6.飲食
飲食習慣改變,烹煮方式多燒烤、油炸,且食用過多的紅肉、高脂肪低纖維飲食。許多的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而且,攝取紅肉比攝取白肉(雞肉、魚肉)還多的人,因為食用紅肉後產生膽酸的比例,較食用白肉高出許多,使突變基因變強、罹患機會將更增加。
7.肥胖、缺乏運動
體重過重及不常運動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也較高。
8.抽菸、飲酒
抽菸會增加肺部瘜肉產生的機會;而酒精熱量高,也易造成肥胖。
9.環境的改變
居住環境污染源增加,也可能是癌症增加的原因。
大腸癌如何預防?3方式降低發生風險
要預防大腸癌,國泰綜合醫院在衛教資訊中建議,應可調整飲食習慣,多攝取蔬果,並控制體重,定期健康檢查,來達到預防大腸癌的目標。
1.調整飲食習慣
.增加攝取蔬菜水果,並選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可多選用魚肉、黃豆製品、家禽類替代紅肉,並適量使用植物油。
.多吃富含鈣質的食物:如低脂牛奶、優酪乳、起司和豆製品。
.少吃精製砂糖與加工食品,避免煙燻、醃製、醬漬及辛辣的食物。
2.控制體重
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體重過輕或過重,應經常運動。
3.定期健康檢查
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成大腸癌死亡率。
對於年輕者,以下3種類型的人應分別提前自3、40歲及青少年時期開始,定期每隔3到5年、1到2年,接受一次大腸鏡篩檢。
(1)一等親內曾有人罹患大腸癌。
(2)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者。
(3)10年以上發炎性腸炎病史者。
任何人都可能罹患大腸癌,但只要維持低脂高纖的均衡飲食,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適當的體重和規律的運動,並定期接受大腸檢查,就有機會遠離大腸癌。
*本文獲「良醫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愛吃燒烤、不運動...大腸直腸癌年輕化!醫師揭大腸癌「9大危險因子」,「這3種人」30歲起就要做健檢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