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念研究所時,很幸運拿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研究獎學金,得以去日本生活一個學期。我的目標是要調查日本人邁入老年的歷程,以及對老化的思考方式。

我知道日本人是全球最長壽的民族,儘管許多研究人員將這個現象歸功於健康飲食或基因差異,但我想了解,是否還有給予他們優勢的心理因素。

一句「你不該到處走動」,讓生龍活虎的奶奶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出門

在收拾一切準備旅居日本6個月之前,我去佛羅里達探望霍蒂奶奶。一下飛機,她看了我一眼就說:「妳需要維生素。」她堅信研究所的學業和波士頓的壞天氣,讓我虛弱不堪,所以我們就去買她口中的維生素:雜貨店裡的橘子和葡萄柚。

霍蒂奶奶是很厲害的高爾夫球員,也是熱愛步行的前紐約客,所以要跟上她在店裡穿梭的果斷腳步不是件容易的事——直到她跌倒在地。我急急上前扶她起身,驚恐的見到她腳上出現一道血淋淋的傷口。

「不痛啦。」她咬著牙要我放心,甚至還擠出笑容,維持一貫堅忍的模樣。「妳應該瞧瞧另一個傢伙。」她開玩笑說道。

「另一個傢伙」倒在我的腳邊,這是一個邊角以尖銳鋸齒金屬加固的木板箱;其中一個邊角還滴著血。我們放下籃子,跟著奶奶收拾她散落一地的東西。

走到外面,她和店家挑明了這件事。店家剛才聽到跌倒的聲響時,抬頭瞄了一眼,然後就繼續待在櫃檯,翻看手中的畫報。

「你不應該把木箱放在走道中央。」奶奶禮貌的對他說道:「我可能會受傷。」她的小腿已經流血了。

店家打量了她一下,瞧了瞧走道中央的木箱。「哦,或許妳不該到處走動。」他冷淡的說:「老人家經常跌倒可不是我的錯,所以別來怪我。

霍蒂震驚到下巴都快掉到地上,我狠狠瞪了他一眼,便護著奶奶上車。我不顧霍蒂的反對,直接帶她去看醫生,檢查後發現她的腳沒事。醫師說,貌似嚴重,但其實只是破皮而已,並且加上一句,奶奶看起來相當健康。

我以為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但這個下午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那天晚上,霍蒂要我幫她的酪梨樹澆水,這原本是她喜歡親自動手做的事;隔天,她告訴我,她跟美髮師有約,但不敢自己開車,要我載她去。她似乎在重溫雜貨店老闆的說法,她以未曾有過的角度,開始質疑自己身為老年人的能力。

幸好,在我飛往日本之前,霍蒂擺脫了「年齡歧視」引發的恐慌感。只是,當揮別霍蒂前往東京時,我不禁思考,如果幾句負面的話就會影響堅強又充滿活力的人,那麼負面的老年刻板印象,會對整個社會造成什麼狀況?如果改變我們對於老化的想法和談論它的方式,我們能夠擁有怎樣的力量呢?

日本人把老年看作是活著事實,而非恐懼或憎恨

開始東京的新生活時,我的思緒經常飛回霍蒂奶奶身上,想像她在佛羅里達涼爽的傍晚為酪梨樹澆水、思索她會怎樣看待這個地方。在日本,常可以看到電視上讚揚已是百歲人瑞的壽司師傅,而且年長親屬在用餐時可以優先享用。

日本的國定假日「敬老之日」時,我還在日本。那一天,我穿過新宿公園時,遇到成群結隊的舉重員,他們有些打著赤膊,有些穿著緊身運動衣,而全都是70、80歲的年紀,他們昂首闊步、舉著啞鈴、展現健美結實的身體。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一天,搭乘高速列車、船隻、汽車橫越群島國度,返家探望長輩。

餐廳當天免費招待長者,還有學童會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送上裝滿新鮮壽司和精緻天婦羅炸物的便當。

「敬老之日」的意思是「尊敬老年人的日子」,但實際上,日本人是一年365日都這麼實行。音樂教室盡是75歲第一次嘗試電吉他滑音技巧的長者;書報攤陳列著色彩繽紛的漫畫,這些深受各年齡層讀者喜愛的書,敘說著長者戀愛的故事。日本人把老年看作是一種活著的事實,而不是一種恐懼或憎恨。

美國則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光景,這種現象不是只出現在霍蒂奶奶和那位帶有年齡歧視的店家間的互動,而是無所不在:廣告看板宣傳「抗老化」的護膚產品;深夜電視廣告中,當地整形外科醫師提起皺紋時,彷彿化身為描述敵軍的將軍;老年人還得忍受餐廳及電影院的幼稚問候。無論看向哪裡,不管是在電視節目、童話故事或網路上,老年都被等同於健忘、虛弱與衰退。

在日本,我了解到,身處的文化背景會影響我們如何老化。以更年期的例子來說,我發現日本文化通常不會對此大作文章,只是把它當成可以帶來一個珍貴生命階段的老化自然過程;而不是女性易怒和性功能退化的西方刻板印象素材,不會把更年期描述成中年折磨。

比起北美,日本人比較不會去污蔑這種老化的自然樣貌,而這又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相較於同齡的美國與加拿大女性,日本年長女性經歷潮熱(hot flash)及其他更年期症狀的可能性小了許多。而主持這項研究的人類學家指出,日本年長男性在文化上受到「如同國家搖滾明星」般的對待,也被發現比歐洲同輩男性分泌更高的睪酮量。

年齡信念對於長者健康的影響

回到波士頓,我開始試驗文化的年齡刻板印象,對於長者健康和生活的影響。在進行一個個研究後,我發現:對於變老抱持較正向看法的長者,比看法較負面的長者,擁有更好的身體及認知狀況。他們比較容易從嚴重的失能中復原,記憶力更好,走路速度更快,甚至也更為長壽。

我也可以證明,我們認為和老化有關的許多認知和生理問題,例如聽力損失及心血管疾病,是社會「年齡信念」帶來的產物。我發現年齡信念甚至可以作為一種緩衝物,防止帶有阿茲海默症的可怕基因「載脂蛋白第四型」(ApoE ε4)的人士發展成失智。

藉由正確的心態和工具,我們可以改變年齡信念。但是,要找到這些信念的起源,需要改變年齡歧視的文化。

從人口統計學來說,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現在全世界年滿64歲的人口,史上首次高於5歲以下的人口。有些政治家、經濟學家以及新聞記者對於所謂的「銀髮海嘯」感到焦慮,但他們沒有抓到重點。這麼多的人正在體驗老年,而且處於一種比過去更好的健康狀態,這可說是社會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同時也是重新思考老化意義的難得機會。

在雜貨店年齡歧視事件的許多年之後,霍蒂奶奶去世了,我和親人齊聚一堂,頌揚她平凡又卓越的一生。她經歷了20世紀的大部分時光,同時見證了它的進步與暴行。

她度過極為充實的一生,即使在撫養我爸爸長大的期間,以及照顧我爺爺因為怪異又可怕的阿茲海默症而逐漸退化,也是如此。她在邁入80歲及90歲大關後,仍舊旅行、打高爾夫,和朋友一起長程散步。她舉辦精心策劃的化妝派對,並且寫信給我,信中反映出她令人難忘的個性,既自信又風趣。

奶奶去世後不久,我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在分析俄亥俄州牛津小鎮居民生活和見解的相關資料時,我發現到,決定這裡居民長壽,比性別、收入、社會背景、孤獨感或身體機能健康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於老年的看法和應對方式。

研究顯示,年齡信念可以竊取或延長近8年的壽命,換句話說,這些信念並不只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不管是我們收看的節目、閱讀的事物,或是哄堂大笑的笑話,由這些文化或飲食所產生的種種心像(mental image),無論好壞,都會成為我們最終演出的腳本。

如果有一種可以讓人安然變老的密碼,一個系統或是一套方法,那麼年齡信念就是其中之一。

書籍簡介

《不老思維:只要你願意,就可以越活越年輕》

作者:貝卡.雷維(Becca Levy)
譯者:陳芙陽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3/10/11

作者簡介

貝卡.雷維(Becca Levy)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行為科學系主任與流行病學教授,以及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此外,她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對抗年齡歧視運動」的科學顧問、《高齡心理學手冊》副主編、《心理學與高齡化》顧問編輯、《恥辱與健康》創始編輯委員會成員、諮商與臨床心理期刊《GeroPsych》和《老年學雜誌:心理科學》編輯委員會成員。

雷維教授的研究主要探討影響老年人的認知能力、身體功能和壽命長短的社會心理因素,就學期間便獲得了哈佛醫學院高齡化學部和社會醫學系的「美國國家高齡化研究所博士後獎學金」。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她的研究更得到了國家高齡化研究所、國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國家科學基金會,以及派崔克和凱瑟琳.韋爾登.多納霍醫學研究基金會的贊助與支持。此外她更獲獎無數,其中包含「布魯克代爾國家高齡化領導力獎學金」、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巴爾特斯傑出研究成就獎」、美國老年學學會頒發的「理查德.卡利許創新出版獎」,以及國際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每四年授予一次的「埃瓦爾德.W.布斯研究獎」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獎。

雷維教授是當代「樂齡心理學」的研究權威,致力對抗「年齡歧視」,曾受邀至美國參議院與高等法院為「年齡歧視」的不良影響作證說明,《紐約時報》、《美國公共廣播電台》、英國BBC等媒體也經常援引並請教她在樂齡議題上的專才及論述。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