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地價稅在11月1日開徵,12月2日繳費截止,全國開徵戶數約912萬戶,適用自用住宅用地的戶數約有394萬戶,平均每戶需繳納1749元。地價稅是什麼?要繳多少?繳納時間到何時?如何查詢?本文一次整理。

地價稅是什麼?誰需要繳地價稅?

持有土地或房屋的人,皆須繳納該地的地價稅(農業用地除外)。地價稅依據該地的地價總額課徵,地價越高的土地,需要繳納的稅額就越高。

根據《土地稅法》規定,在8月31日當日土地登記簿上記載的土地所有權人或典權人,為整年度的地價稅繳納義務人,需在11月時繳納地價稅。

地價稅納稅義務人包含:

  1. 獨有土地,為土地所有權人。
  2. 公有或公同共有土地,為管理機關或管理人。
  3. 共有土地,由共有人按各自持分比例繳納。
  4. 典權土地,為典權人。
  5. 承領土地,為承領人。
  6. 信託土地,為受託人。
  7. 承墾土地,為耕作權人。

2024地價稅繳納時間

  • 繳納時間:2024年11月1日(五)~12月2日(一),每年開徵期間為11月1日至11月30日,今年因截止日遇假日順延2日。
  • 課稅期間: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 納稅義務基準日:2024年8月31日。

地價稅不繳會怎樣?

若未在截止日前繳納地價稅,將加收滯納金。每逾期超過3天,就會加徵1%滯納金,最高加徵到應納稅額的10%。

若超過30天仍未繳納、未申請復查,地方稽徵機關會移送案件至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強制執行,可能扣押薪資所得、存款或其他財產,以追討欠繳的稅款。

地價稅查詢

地價稅單於每年10月24日起陸續寄發,民眾收到稅單後,應先檢視土地現況、核對稅單,確認無誤後再繳納。也可登入「地方稅網路申報作業入口網」,利用自然人憑證/工商憑證、健保卡、行動自然人憑證,線上查詢地價稅。

若單一納稅義務人的應納稅額在100元以下,將免課徵,將不會收到繳款書。

地價稅計算與試算

地價稅採「累進稅率制度」,土地持有量越大者,需負擔越高的稅率。民眾可至財政部稅務網輸入所在縣市、稅目別代號(地價稅定期開徵稅款代號為551)、試算類別線上試算地價稅,或是至各縣市政府地價稅試算網站輸入行政區、地號、面積等資訊試算。

地價稅計算公式

地價稅額 = 課稅地價(1)× 適用稅率(2) - 累進差額(3)

(地價稅率、累進差額皆分為6個等級。)

1.課稅地價

課稅地價 = 各地段土地面積 × 各地段申報地價

土地有3種價格標準:

  • 市價:實際房地產市場交易行情。
  • 公告土地現值:每年1月更新,用來計算土地增值稅。
  • 公告地價:每2年調整,作為地價稅計算的基準。

計算地價稅使用的「申報地價」,並非直接採用「公告地價」。當政府每2年重新規定地價時,土地所有權人可以在公告地價的8成到1.2倍之間,決定申報金額;如果沒有特別申報,政府就會以公告地價的8成作為申報地價。

民眾可至「全國公告土地現值及公告地價」網站查詢當年度地價。

2.地價稅率

地價稅基本稅率為10‰(千分之十),若土地所有權人的地價總額低於當地的累進起點地價,則適用基本稅率計算;若超過起點地價,則依據超過的倍數,適用較高的累進稅率。

  • 第一級(基本稅率):未超過起點地價,稅率10‰。
  • 第二級:超過起點地價1倍至6倍,稅率15‰。
  • 第三級:超過起點地價6倍至11倍,稅率25‰。
  • 第四級:超過起點地價11倍至16倍,稅率35‰。
  • 第五級:超過起點地價16倍至21倍,稅率45‰。
  • 第六級:超過起點地價21倍以上,稅率55‰。

起點地價是什麼?

累進起點地價以各直轄市或縣市700平方公尺土地的平均地價為起點(不包含工業用地、礦業用地、農業用地及免稅土地),各直轄市、縣市地區的起點地價金額都不同,民眾需向當地稅務機關確認。

舉例來說,新北市2024年的累進起點地價為722萬2000元,土地所有權人的課稅地價在722萬2000元以下時適用10‰稅率,超過722萬2000元至4333萬2000元適用稅率為15‰,超過4333萬2000元至7944萬2000元適用25‰,以此類推。

3.累進差額

累進差額級別:

  • 第一級:無累進差額
  • 第二級:累進起點地價 × 0.005
  • 第三級:累進起點地價 × 0.065
  • 第四級:累進起點地價 × 0.175
  • 第五級:累進起點地價 × 0.335
  • 第六級:累進起點地價 × 0.545

地價稅試算範例

小明名下有3筆土地,假設當地累進起點地價為170萬元:

  • A地:88平方公尺,每平方公尺申報地價1.8萬元,課稅地價為158.4萬元。
  • B地:80平方公尺,每平方公尺申報地價2.2萬元,課稅地價為176萬元。
  • C地:888平方公尺,每平方公尺申報地價8800元,課稅地價為781.4萬元。

由於地價稅採「總歸戶制」,一人名下、在同一個直轄市或縣市內所有的土地,會合併歸成1戶計算。因此,加總小明名下3筆土地,總課稅地價為1115.8萬元。

1115.8萬元為累進起點地價的6.5倍,適用第三級稅率為25‰,需扣除累進差額(累進起點地價 × 0.065,170萬元 × 0.065 = 11萬500元)。

  • 地價稅計算公式:課稅地價× 適用稅率(第三級稅率25‰) - 累進差額(第三級)
  • 小明須繳納的地價稅為:1115.8萬元 × 25‰ - 11萬500元 = 16萬8460元

計算地價稅時請注意,當課稅地價超過累進起點地價時,需依倍數判斷適用稅率並扣除累進差額。

地價稅減免:自用住宅用地

一般用地的地價稅基本稅率為10‰,不過若是「自用住宅用地」就適用2‰的優惠稅率,相較於基本稅率可大幅降低稅負。土地所有權人符合申請條件,可在每年9月22日以前提出申請,審核通過後即享有自用住宅的優惠稅率。

1.申請時間

  • 每年9月22日前提出申請,通過後當年即可適用2‰優惠稅率。
  • 若逾期申請,自次年才可適用優惠稅率。
  • 若因「繼承」、「贈與」、「信託」等產權移轉土地所有權,新所有權人需重新申請。

2.申請條件

  • 土地所有權人配偶、直系親屬設籍於該地。
  • 土地無出租或營業使用。
  • 建物為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所有。
  • 都市土地面積須在300平方公尺內,非都市土地700平方公尺內。

如果一家庭全戶都因故遷出戶籍,次年起就會改用一般稅率。必須要保留至少一位土地所有權人配偶或直系親屬的戶籍,才能繼續適用。

【特殊案例】

  • 若兩棟相鄰房屋打通、戶籍只設在其中一處,且建物所有權人符合標準,只要經過稅務機關現場勘查屬實,就可以合併視為一處,申請自用住宅用地優惠稅率。
  • 房屋如同時有自用和營業使用,可依照實際使用面積比例,分別適用一般稅率和自用住宅優惠稅率。

3.申請限制

  • 夫妻及未成年子女若有多戶自用住宅,全國僅能擇一處適用2‰優惠稅率。
  • 若直系親屬(如父母、成年子女、祖父母、岳父母)設籍於其他房屋,則不受僅有一處能申請優惠稅率的限制。
  • 若婚前伴侶雙方各有自用住宅,婚後需擇一處適用優惠稅率。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使房屋稅已按「自用住宅」稅率課徵,「自用住宅用地」優惠仍需另外提出申請,兩者的適用條件及申請時限都不同。

地價稅自用住宅試算範例

小明在新北市有一筆自用住宅用地,土地面積為50平方公尺、申報地價每平方公尺2萬元,並且符合自用住宅條件,適用優惠稅率2‰。

  • 課稅地價:50平方公尺 × 2萬元 = 100萬元
  • 小明需繳納的地價稅為:100萬元 × 2‰ = 2000元

因此,小明應繳納地價稅為2000元,相較一般用地稅率10‰(應繳1萬元),可節省8000元稅金。

其他減免案例

1.天災

除了自用住宅用地可申請稅率優惠以外,土地若因山崩、地陷、流失、沙壓等天然災害無法使用,土地所有權人或典權人可在災害發生30日內或9月22日前向稅捐處提出申請,經審核通過後可享地價稅全額減免。

2.騎樓做公共使用

騎樓如提供公眾通行且未作營業使用,可依建築物樓層享有不同程度的地價稅減免。無建物者全免、一層減半、二層減1/3、三層減1/4、四層以上減1/5,需在每年9月22日前申請,核准後若用途未變更,以後免再申請。

地價稅常見問題

地價稅繳納方式有哪些?

地價稅繳納管道包含:

  1. 現金:拿取稅單至金融機構臨櫃(不含郵局)、便利商店(限3萬元以下)繳納。
  2. ATM轉帳:至自動櫃員機插入金融卡,選擇其他金融或服務及繳稅選項。
  3. 行動支付及電子錢包:下載行動支付App(如台灣Pay、街口支付、悠遊付、全支付),點選生活繳費→地方稅進行繳費。
  4. 線上繳稅:至「財政部稅務網站」、「網路繳稅服務網站」,或直接掃描稅單上的QR Code抵達繳稅網站,並使用信用卡、晶片金融卡、網路銀行或活期存款帳戶扣款繳稅。

*使用電子支付工具繳稅時,可留意各平台的優惠活動,有機會享有回饋。詳細繳納方式可至財政部稅務網查詢。

沒收到地價稅單,如何申請補單?

若未收到稅單,民眾可向土地所在地的地方稅稽徵機關線上查詢及申請地價稅補單,也可以臨櫃申請補單。

地價稅逾期怎麼繳?

地價稅逾期繳納可至金融機構臨櫃繳納(郵局除外),或在逾期30天內掃描稅單QR Code至網路繳稅網站,選擇信用卡、晶片金融卡或存款帳戶繳納。系統會自動計算滯納金,每逾3日加徵1%,最高10%。

(本文由編輯與AI協作完成。)

延伸閱讀:
囤房稅2.0上路!持有戶數如何認定?稅率怎麼算?影響族群一次看
遺產稅免稅額多少?多少錢會課遺產稅?遺產稅試算、省稅方法教學

核稿編輯:陳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