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Honda)與日產汽車(Nissan)就合併一事展開協商。促成這個重大事件的背後,有台灣鴻海的身影。鴻海瞄準了經營不善的日產,在檯面下試圖收購日產股份,期望參與日產經營。如果鴻海的計劃得以實現,本田與日產的合作就無法實現。
從2024年秋天開始,鴻海就開始關注日產汽車。
雖然目前鴻海仍以代工IT產品為主業,但鴻海在2019年宣布進軍電動車市場,推出電動車設計和製造等服務,可是業績成長有限。
鴻海電動車業務負責人,曾是日產汽車的第三號人物
負責鴻海電動車業務的關潤,曾是日產汽車的第三號人物。
關潤在2019年12月擔任日產的副營運長,被視為社長內田誠之下的「第三號人物」,並參與日產的經營,但上任不久就離開了日產,轉任日本電產的社長。日產認為「關潤拋棄了日產」。
關潤在2023年接受鴻海的邀請,被鴻海賦予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獲得「40%市占率」的長期目標,因此將目光瞄準了自己的老東家日產。
由於美國的潛在客戶接連破產,鴻海把重點放在開拓日本市場上。2024年9月宣布,將善用子公司夏普的零件技術,涉足電動車開發領域。
日產曾在2010年量產電動車「LEAF」。鴻海似乎希望透過買下日產,獲得電動車的製造經驗和全球銷售通路。
鴻海瞄準了法國雷諾(Renault S.A.)存放在信託銀行的日產股票。雷諾在1999年收購了陷入經營危機的日產股份,成為持股43%的最大股東。
長期以來,日產一直向雷諾要求修改持股比例。2023年11月,兩家企業的資本關係重新調整,由雷諾降低出資比例,雙方各出資15%。
雷諾為了將部分日產的股份分階段出售,暫時將部分股票轉移到法國的信託銀行。目前仍有22.8%的日產股份存放在信託銀行裡。鴻海認為,只要收購這些股份,就能參與日產的經營。
日產察覺到鴻海的動向
日產察覺到鴻海的意圖,於是展開了討論反收購的對策。經營不振的日產希望避免鴻海參與經營。
從日產的業績表現來看,美國和中國市場銷售十分低迷,2024年4~9月的淨利潤掉到192億日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94%。
日產在11月進行全球裁員9000人,將全球產能減少2成。如果鴻海參與經營,就會有被迫進一步整合的風險。
12月後,鴻海檯面下的活動更加活躍。
有消息指出,關潤計劃前往法國巴黎,與雷諾CEO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會談。日產相關人士認為,鴻海當場提出收購日產股份也不足為奇。
本田對與日產的合作流產感到焦慮
本田也對鴻海保持警惕。8月,本田與日產簽訂全面的合作協議,共享電動車核心零件和車用軟體。
本田相關人士對日產發出強烈警告,「如果日產和鴻海合作,我們的合作就會一切歸零。」
對本田來説,與日產的合作是業務成長的關鍵,無論如何都希望避免失敗收場。雙方甚至討論過,如果鴻海對日產實施惡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本田將成為友好收購者(Friendly takeover)。
激進投資者成為日產大股東
日產的經營狀況日益嚴峻。11月,激進投資者浮出檯面。村上基金旗下的Effissimo基金已持有2.5%股份,成為日產第五大股東。
此外,美國新任總統川普提出的高關稅,也讓日產前景不明。日產向美國出口大量汽車。如果被收取高關稅,主要的美國市場將受到巨大打擊。
面臨種種挑戰,日產社長內田誠避免被收購,選擇與本田展開合併的協商。並邀請三菱汽車(日產是最大股東)加入,成為年銷量800萬輛以上的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與美國特斯拉和中國電動車分庭抗禮。
本田和日產以堅定不移的決心吹響號角,其合作將撼動全世界。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
本田和日産將統合
日本車企整合成2大勢力,力爭捲土重來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