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集團旗下的IC設計公司達發科技,最快將在6月底前興櫃,可望成台灣資本市場近十年最大的IC設計公司IPO(首次公開募股)案。

小檔案_達發科技

成立:2021年(2001年成立之絡達與2013年成立之創發合併)
董事長、總經理:謝清江
主要產品:藍牙無線耳機晶片、GPS晶片、固網晶片
成績單:2021年營收117億元、稅後淨利19.4億元(合併前的創發未計入)


日經亞洲曾報導,達發先前將10%股份,以每股650元的價格賣給投資機構,若以該公司發行股數1億4千5百萬股計算,估值高達新台幣945億元。「私募認購爆掉……,大家都想去買那檔股票!」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說。

這個資本市場的超新星,卻是從一盤「角落生意」開始。

達發科技這名字在市場上雖然新,卻是IC設計業老將,由兩家聯發科子公司:做藍牙無線耳機晶片的絡達科技與做固網晶片的創發科技,在去年合併成立。

比AirPods早投入!
棄低毛利,轉當藍牙先行者

他們當前最亮眼產品之一,是在絡達時期就長期耕耘、市占率位居全球前3大的藍牙無線耳機晶片,索尼(Sony)、蘋果旗下的Beats等品牌都是他們的客戶。據了解,該公司目前拿下索尼藍牙耳機多數訂單。

但,其實最早,藍牙並非達發的主力產品。曾經,功率放大器(PA)晶片才是該公司的命脈,市占率曾位居全球前三。2013年,此類產品甚至貢獻他們逾一半年營收。

可是,從2G、3G再到4G,該公司功率放大器的毛利卻越來越低。一名熟悉達發的半導體業人士說,「太低了,根本養不活(公司),變成做低毛利率的製造業!」於是,他們慢慢將資源聚焦、轉向。聯發科在19年曾證實,已收掉絡達時期的功率放大器部門。

所幸,他們是最早一批切入藍牙無線耳機晶片的先行者,埋首耕耘,讓它搶得先機。2014年,也是蘋果發表首款藍牙無線耳機AirPods的2年前,該公司早就推出此類晶片,但當時市場並不看好,是一盤鮮少人投入的角落生意。直到蘋果產品推出後,才帶動市場爆發式成長。

根據研調機構TrendForce調查,全球藍牙無線耳機出貨量從2016年的1500萬組,到去年的2億9千萬組,整整翻了逾18倍。

「AirPods出來後,大陸市場就在尋求山寨耳機(解決方案),因為絡達早就有這樣的方案,所以市場趨之若鶩!」一名絡達前主管透露,當時,他們攻進許多中國白牌耳機廠。

聯發科6隻小金雞,助攻物聯網、非手機市場

【子公司】

●達發科技
主力產品:藍牙無線耳機晶片、GPS晶片、固網晶片
上市與否:將登興櫃

●立錡科技
主力產品:電源管理晶片
上市與否:未上市

●星宸科技
主力產品:影像監控晶片
上市與否:未上市

【轉投資】

●晶心科技
主力產品:RISC-V矽智財(IP)
上市與否:已上市

●鈺太科技
主力產品:微機電麥克風晶片
上市與否:已上市

●唯捷創芯
主力產品:功率放大器晶片
上市與否:已上市

資料來源:聯發科年報、公開資訊觀測站 整理:李玟儀


規模小反能聚焦資源!
再借聯發科之力攻高階產品

而該公司17年被聯發科購併後,仍持續專注於這盤生意。

當時,聯發科把藍牙、GPS、Wi-Fi等物聯網產品事業群,從母公司移進當時的絡達。專攻物聯網產品的IC設計同業、網聯通訊執行長林明幼觀察,原先聯發科希望讓絡達攻物聯網產品,「結果無線耳機衝上去之後,全部資源就拉走(放在藍牙)!」

達發相較於競爭同業高通、瑞昱,更有優勢。因為這些同業,都有其他更賺錢的產品,量小的藍牙放在大公司裡,資源反會被稀釋掉。

「藍牙耳機在高通為什麼沒辦法到壟斷(程度)?因為高通一年幾百億(美元)營收,(這產品)對它來講太小了,」熟悉絡達的產業人士指出,藍牙產品放在聯發科裡會發生同樣問題,但放在達發,他們就能「全力做這個小東西」。

不過,這個爆炸性成長的商機,可不只達發嗅到,越來越多中國同業加入競局,低價廝殺在所難免。上述絡達前主管說,聯發科購併後不久,絡達董事長謝清江便決定轉換策略,攻中高階品牌客戶!

而聯發科帶進的集團資源,則在此時發揮了最大效益。「技術、品牌、IP,都是很大的加分!」熟悉絡達的產業人士說。比如,原先聯發科就有支援亞馬遜(Amazon)、Garmin等一線品牌客戶的豐富經驗,這讓Sony等高階品牌埋單。據了解,目前該公司的藍牙無線耳機晶片產品中,日、韓、美系中高階品牌客戶營收占比已過半。

「絡達(達發)從來沒有想做非常低階的產品,滿爭氣的,硬實力、軟實力都夠。」達發的客戶、耳機品牌廠萬魔聲學聯合創辦人林柏青觀察。

但陳慧明提醒,藍牙無線耳機晶片在中國有許多對手,未來恐持續面臨低價競爭;而該公司另一隻腳──乙太網路晶片雖穩定,但難長期高成長。該公司前景仍看好,但先前的私募申購爆滿可能有點熱過頭。

專注一盤鮮少人看好的角落生意,是台灣許多小企業的崛起之道。但在面對競爭與成長的坎時,懂得進入大集團借力,則是另一種智慧。

在獨立與合作之間,怎麼靈活擺放好自己,有時,可能比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