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聞及LINE群組討論「塑膠射出廠起薪2萬8000元徵不到學徒」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大家討論塑膠射出廠環境很差、有工安危險等疑慮。接班中小型塑膠射出廠的我,也想分享看法,我認為塑膠射出廠的困境主要分為3個狀況:大環境缺工、作業環境差及薪資低。

大環境缺工

早在2022年上企業管理CEO班時,陳宗賢教授就在課堂上提醒大家,缺工是勢必發生的,各行各業都會遇到,大家要提早做準備。建立好的願景制度,或透過外包等方式,都是可行的選項。

所以找不到人,應該不局限於塑膠射出廠,前陣子也有傳出餐飲業、旅宿業缺工的問題。重要的是,業主是否重視團隊與公司的發展,以及員工之間的關係,並且減少重工或無腦性的工作項目。

可參考製造業的解法:

1.自動化

其實現在有很多機械手臂能夠替代招募不到的作業員,只要模具設計得宜,搭配多關節手臂,大部分都能自動取出成品,減少重覆性作業的人力。畢竟現在很少有年輕人喜歡做重複性的工作,他們需要的是成就感,可以透過自動化解決這問題。

2.AI化

藉由收集數據,降低人為誤判的可能性。像是導入AOI自動光學檢測*,可以將較為精小的產品,或人為失誤高的產品,做到100%的良率。

編按:AOI為高速高精度光學影像檢測系統,運用機器視覺做為檢測標準技術,作為改良傳統上以人力使用光學儀器進行檢測的缺點。

以上2個方法,都是在缺工環境下可以採取的應變方法,同時也是我認為產業要持續生存的唯一趨勢。

塑膠射出廠的作業環境

從新聞報導中,推測事主應該是做代工廠,而非品牌廠做射出,所以在留言中有網友提到塑膠射出廠的環境:沒冷氣、高溫、危險、有濃厚塑膠味。

我相信台灣目前的確還有這樣的工廠存在,大部分可能是老闆請2、3個員工自己做。不過,還是有很多塑膠射出廠打造出好的工作環境,像我們認識幾位在彰化及台中的老闆、接班二代,都很努力在改善工作環境。

以我們公司為例,我父親10年前建廠時,就將工廠隔出為冷氣廠房,到了2018年還將射出間隔成無塵室;每台料管加熱器上皆有安裝抽風設備,在塑膠料加熱、洗料時抽風,避免味道擴散;外部烘料機也都有加裝活性碳的過濾網,當空氣再排出時,都能進行過濾,因此基本上沒有異味產生。

至於安全性,有一則留言分享了恐怖的經驗,塑膠射出的作業員在生產過程中打開安全門,導致夾傷。撇除工廠自己偷改安全機制,其實正規營運的工廠,以及現代的射出機器,這樣的狀況是不會發生的。以我們公司使用的FANUC射出機為例,機台在生產時會直接鎖死、無法打開門;洗料管沒有關門,就沒辦法生產,防呆機制都很完整。

因此我相信,有些射出廠很注重工作環境及作業安全。

塑膠射出廠的薪資及文化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說實話,傳產代工相較於台積電,毛利一定是無法比的,甚至金融、科技這些產業也贏不過。所以外商挖角台灣的科技人才、科技業再向傳產找人、傳產再往服務業找人。但還是有些傳產提供優渥的福利,而且我也相信有些人可能因為要照顧家人,或因為返鄉,而選擇傳產工作。

在傳產這個行業,總有「學徒」這個詞,因為新人進公司不能馬上上手,需要師傅帶領。所以師傅帶人,就會產生時間及教育成本。

所以「起薪28K、學會再調到3萬」是最直接的說法。我剛進公司時,也是當學徒從領24K開始,慢慢學習。所以能理解這位老闆,要考慮到老師傅的教學成本。講到老師傅,又會有很多狀況:不想教或是不會教。出師可能要3年,學會是要等什麼時候?

年輕人哪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去台積電加班還能領更多。但如我所說,還是有些返鄉的年輕夥伴,有緣加入塑料射出廠一起工作,那麼老闆再努力改進。

我認為可以從定期1對1、慢慢建立教學地圖、建立職能規章與年終分紅開始。

1.定期1對1面談

我們也遇過一些年輕夥伴留不久,但後來導入定期1對1談話制度後,就會發現新人遇到師傅A跟師傅B教的不一樣,照著師父A的方式做,結果師傅B跑來質疑,讓人滿腹委屈;也有遇到某位師傅傾囊相授,卻因為教學缺乏脈絡,導致新人學習效果不佳,無法獲得成就感。

在1對1面談過程中,也關心員工的工作及生活,先處理他的心情,事情就相對好處理了。雖然員工還是會來來去去,到更好的地方發展、我們祝福,留下一起打拚的,我們努力一起共好。

2.建立教學地圖

新人聽不懂學不會,不一定是新人問題,也不一定是師傅問題。管理者應該建立一套教學框架與教材,若沒有心力建立,也可以派人到產業的「塑膠中心」學習。

讓新人知道他進公司的前3天、第一個月、第三個月,分別要會哪些技能,優化遇到問題才教學的方式。循序漸進,透過標準化教材,讓塑膠射出廠的出師時間,從3年縮短到1年、甚至半年。

3.職能與年終分紅

將職務的技能拆解,設置職能津貼,新人每學會一樣技能、通過考試就能獲得獎金。將技能可視化、遊戲化,鼓勵員工學習職能,增加專業能力,提升獲得獎金的機會。

至於年終分紅,將公司訂單數、機台稼動率透明公開,分享給同仁。良率、稼動率越多,員工的年終就能隨之增加。只給固定的死薪水,那業績就是老闆自己的事,不是大家的事。

薪資價格取決於貢獻價值,當你的能力持續進步、職能越多,公司越會重用你。當然,如果薪資不符合水準,或是沒辦法累積能力及成就感,就另當別論了。

中小企業的資源不多,只能循序漸進,也希望帶著有緣的夥伴前行。現在的景氣的確讓製造業前景不佳,也許還要等到2024年,近期也聽到很多小工廠逐漸收掉。

但我記得我爸說的:「經營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不只要專注於公司內部,支撐公司的員工、客戶的產品、上下游供應鏈,都是我們持續努力的原因!」

*本文獲「鄭安宏」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作者簡介_鄭安宏

鄭安宏
現任緯凱工業 總經理特助

熱愛學習及分享,並實踐於工作、生活之中。

於2018年退伍後,回父親成立的緯凱工業,至今近25年的一條龍塑膠模具射出成型代工廠,從底層技術打磨,到公司制度改革、數位轉型。

希望透過我的文字給你帶來啟發,尤其是跟我一樣,正在傳產或接班努力的創業者。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