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南台灣的消費者,之後網購可以不用再等待超過24小時了嗎?

過去因為台灣網購消費有北大於南的現象,幾大電商業者物流中心多選址在新北林口或桃園一帶,這導致momo、PChome等電商平台,雖都標榜可以24小時到貨,但有時候南部地區到貨的時間就是會慢一點,準時送達率無法做到百分之百。

電商業者不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但建置大型自動化物流中心是一項重資產投資,如果為了提高消費者的物流體驗而興建,實際上南部地區需求量卻不足以支撐,就可能成為營運上的大負擔。

過去兩年,PChome採高度自動化設計的A7大型物流中心,在啟用後不但沒有成為該公司發展助力,反而變成導致虧損的一大負擔,一個關鍵原因就是訂單量不足。

然而,別人不敢做的事,momo卻做了,而且這一投資,就高達30億元。

為什麼momo要這麼做,又為什麼敢這麼做?

縮短到貨速度,提高消費者體驗

要做,是因為這既可開源,也能節流。

開源是指,momo將有機會藉此在這場電商白熱化競爭中,透過配送速度創造出差異化。

如前述提到,目前南部地區的電商24小時內準時配達率,其實相比北部是偏低的,更別說要做到北北基桃當日6小時到貨,難度非常高。而momo位於台南的這座物流中心啟用後,將有機會改變這個狀況。

momo投資30億元興建的南區物流中心開幕,董事長蔡明忠(前排右6)親自南下主持。他認為台灣電商市場滲透率仍低,還有很大成長空間。(攝影者:商周駱裕隆)

momo內部人員表示,他們的目標不只是讓南區的準時送達率提高,更希望可以做到北北基桃當日配達的水準。

當然,這邊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到貨速度真的會影響消費者體驗嗎?

這點,從蝦皮推出店到店隔日到貨服務,大受歡迎來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蝦皮賣家們發現,消費者選擇隔日配的需求量成長很快,而且當他們提供隔日配物流選擇時,也看到明顯有助於銷量提升。

因此,當momo在南部的配送速度可以從24小時,縮短到當日配,逐漸讓更多消費者開始習慣這種配送速度感時,與酷澎、PChome等競爭對手的體驗就有機會拉開。

減少配送浪費、大檔期塞車問題

另外在節流的部分,則是可以透過南區物流中心,減少南貨北運之後,還得再往南配送的浪費。

過去供應商的商品,主要可能都得先送進momo位於桃園的北區自動化物流中心,但有了南倉之後,要配給南部地區的商品,一開始就可以進倉到台南,然後配送至鄰近區域,不必大量集中到桃園後再行配送。

對momo和供應商來說,都可以創造成本的節省。還有額外的好處是,當遇到雙11這樣的大促銷檔期時,也可以緩解商品入庫和出貨配送可能遇到的塞車問題。

momo南區物流中心啟用後,目前單日物流最大量達16萬件,可望緩解雙11等大型出貨高峰的塞車問題。(攝影者:商周駱裕隆)

在南部建物流中心的好處很明確,但現實問題是,能不能做?

根據momo的公開資料,其南區物流中心的樓地板面積達24,500坪,規劃庫存量則是340萬件以上,都不是小數目。如果南部市場的需求量不夠大,momo就算導入再強大的自動化設備,也只會變成昂貴的擺設。

但以momo決定在南部設倉的時間點是在2019年來看,這個投資有其合理性。

當時momo每年營收都是以2成,甚至是3成的增速在成長,他們勢必從數據上看到南部需求擴大的趨勢。再加上當時momo已經確定要走衛星倉的發展方向,在南部設一座大型物流中心,也符合這個策略布局。

即便近兩年該公司營收增長已縮小到只有個位數,但在整個營收量體已經超過1千億元的基礎下,就算成長趨緩,來自南部消費者採購的數量應該也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

全台倉儲逾50座,有利複製導入

再加上,momo先前已經有建造和營運北區自動化物流中心的經驗,對他們來說,做南區物流中心的風險有機會降低,回收的速度也可能加快。

實際走一趟momo台南物流中心,可以看到其內部規劃設計,和採用的自動化設備,基本上都是從北區物流中心複製而來。

而且momo過去幾年,除了陸續啟動南區和中區大型物流中心建置計畫,也持續在全台興建許多大倉和衛星倉,合計已經超過50座。可以說,過去幾年來,momo的物流團隊是不斷在做實戰操練的。不論是倉儲選址、設備的選用和導入,以及人員的培訓等,經驗值和熟練度都不斷在提升。

實際上,其南區物流中心也確實展現出這種實戰練兵的具體效益。

momo內部人員透露,該物流中心實際啟用已有約3個月的時間,所以也趕上雙11大檔期,幫忙扛起物流分流的角色。她表示,雙11期間,南區物流中心是滿線在運轉,且在那段時間,他們也已經做到該物流中心設計的單日最大量16萬件,可見學習曲線之快。

雖然要比建置物流中心的經驗,酷澎不會輸給momo,且它們的資本實力也相當雄厚。但在經驗和資本之外,投資物流中心還需要有充足的貨量和時間。

如今面對對手追趕,momo南區物流中心的啟用,將有機會為他們將市場領先差距,再往前拉開一點。

核稿編輯:劉佩修
責任編輯:林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