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的一句話:「要是知道我會死在那裡,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詼諧卻又非常樸素的一種智慧。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看過一些朋友,在經歷成功之後,日子過得順遂,但數年之後再見,雖然沒有更上一層樓,卻不知為何無法保持,還漸漸的落入了貧窮的困境。
我們這些中產階級,多半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沒有深厚的家底,靠的是自己抓住機會,可能是進了有前景的產業、找到好工作、又或是遇到胼手胝足、相知相惜的好伴侶,所以得以快速的累積資產。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幸運兒漸漸變得貧窮呢?
有些人在成為中產階級後,在人生的決策上發生重大失誤。首先,太過放縱自己的慾望,又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與掌握的資源。一旦沒有管理慾望,又沒做好風險管控,就很容易變成埋在人生道路上的一顆地雷,只差何時業力引爆而已。
換句話說,背後真正的原因,是沒有認知到大環境的變化,又對自己過分自信,以超出目前能力的方式,提前享受還不屬於這個階段的人生。
從買房看出一個人的個性
什麼樣的決策是錯誤的?像是大部分的中產階級都會遇到購賣房子、置產的選擇題,正好有個從事房地產買賣的朋友跟我分享他的觀察:
很多人買房子,其實並不太清楚自己的核心訴求是什麼。一開始覺得房型很重要,看了幾間又發現居住環境不能妥協、社區管理也必須是好的。過一陣子又認為地段才是關鍵,上下班不能塞車,還要在捷運附近,之後又覺得大坪數住起來才舒服。
但在有限的預算下,想要滿足這些條件是不可能的事,取捨就變得很重要,哪些條件一定要有、哪些可以湊合的、哪些必須捨棄,買房子的人,如果沒有排列好條件的先後順序,看了許多房子後只會眼花撩亂。買不到房子事小,買錯了就後悔莫及。
透過觀察這些買家的行為,他甚至可以進一步推斷這個人的個性和做事的風格,平時工作上能不能做好事情,都能看個大概7、8成。
有的人看了幾間房之後,可以果斷的放棄高樓層和鄰近學區,堅持只要坐北朝南和良好的社區管理,很快就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房子。
也有人很清楚現在要買的房子只是暫時的居住空間,「下一間」才是他理想的住所。所以,他更多的思考都是為了以後轉手好賣出去。
於是他緊盯著精華路段,以及符合下一階段和自己類似的買家需求與預算,換位思考的去想什麼樣的房子以後才好轉手?他就會偏向選擇地段好、預算又不用太高的中小型物件。
像這些都是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人,目標相當明確,只抓核心,不拖泥帶水,更容易達到目標。
而相反的典型,就是「既要、又要、想要」的人,但自身的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目標。
比如,看到社區大花園覺得好漂亮,多元公共空間也想體驗,看到豪奢的大廳裝潢就決定買了。回頭卻發現自己的錢不夠,卻仍將貸款槓桿開到最高,一切先享受再說。
另一種是舉棋不定,核心訴求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剛開始看房子非常關注居住品質,過一陣子又覺得居住品質是其次,唯有投資收益才是最重要,於是在乎起關心房子的行情漲跌。
但在有限的預算下,要兼顧居住品質和極大投資回報,邏輯上面相當衝突,挑選的標準自然也大不相同,是很難混為一談的。
為什麼我會覺得買房子這件事如此經典?因為它簡直就是我們人生眾多重大決策的一個縮影,不但是生活中的剛需,而且需要投入非常大的資源。
它正好反映了關鍵命題:一但擁有了資源,應該如何去合理分配,怎麼去規劃生產,又該怎樣去實現價值的最大化。這是人生能否持續成功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時間的因素、環境的變化、中途可能遇到的風險,進一步再考慮我們的報酬率。
穩當的人會如何做?
即使這幾年遇上變動劇烈的大環境,我身邊仍有一些逆勢高飛、資產持續成長的朋友。他們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越有錢越不敢隨便花錢」。
物質享受永遠排在最後,因為這是消費, 而比消費更重要的是投資。
投資什麼?
投資自己的職業生涯、投資自己的人脈圈、投資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持續積累長期的金融商品,像是ETF、績優股、保險信託等,給自己一把生涯的保護傘。
在他們眼中,錢只是交換資源的工具,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是解決問題的門票,是防範風險的保護傘,唯獨錢就是不等於錢本身。
這些人花錢最重視的是「一分錢一分貨」,花多少錢都講究投報率。
很多人從來不會對自己的需求做系統性的分析,即便是在決定消費之前,問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也好:
- 這個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
- 它滿足了我什麼層次的需求,這個需求很重要嗎?
- 有更容易達成的替代方案嗎?
看到這些問題,或許大家會說,日子過得這麼辛苦還有意思嗎?就不能隨興一些,讓自己奢侈一下?不,問這些問題,並非要人們過著清心寡慾的生活,而是可以時刻反思,按照這個概念去規劃你的金錢、時間、資源,如何再投入。
如果我們有70分的「實力」,就應該把自己的「消耗」控制在60分,同時又追求80分的「成長」。永遠給自己留10分的盈餘,這才是最穩當、最不容易出錯的人生策略。
想清楚哪些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它能為你的人生導航器,帶給你長期的安全感。每一次的投入可以成為下一次的生產原料,成為下個階段的生命價值。當我們把這些最根本的東西牢牢抓在手裡,然後讓自己可以一直保持餘裕,不至於掉回貧窮。
長久的活下去,一點一滴的向上提升生活品質,成為能站在場上笑到最後的人。
如果說這件事情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是什麼? 我想是「事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也是一樣,一旦領悟,或許一切就會豁然開朗。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