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除了電子業與半導體產業外,金融業也是一大支柱,2024年金融業(包括銀行、證券期貨投信、保險業)營收首次突破兆元大關。
為推動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重鎮,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規劃「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選定在高雄亞灣區設立「資產管理專區」,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進駐,促進境內外資產與財富管理業務發展。
然而,台灣要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在法規與稅制上仍是一大挑戰。目前金管會的策略在於「留財」,過去高資產人士多將資金匯往香港或新加坡,由私人銀行管理,現在則希望能留下這些資金。
香港、新加坡的金融地位角力,DeepSeek帶動資金回流
傳統亞太金融中心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主。近年來香港受政治因素影響,國際金融地位下滑,新加坡趁勢崛起,成為亞洲家族辦公室與跨國企業總部的首選。
但2025年以來,香港金融市場有所回溫。DeepSeek的成功帶動香港與中國A股大漲,特別是科技概念股。例如,阿里巴巴股價自年初以來已上漲約48%,香港的IPO與募資市場也復甦,如比亞迪近期在香港成功募資56億美元。自中國湧入的資金,也讓香港成為中國的境外資本市場。
台灣情況與香港類似,外資逐漸撤出,但本土資金卻更加活躍。例如,美商保德信投信近日出售股權給玉山金,看待台灣市場,然而,本土投資人的動能仍然強大。
台灣金融業動作頻頻,開啟整併潮
近期台灣金融業展現出新氣象。2024年,永豐銀行斥資4.35億美元收購柬埔寨最大微型存款金融機構,年底宣布以599億台幣購併京城銀行,擴大市場版圖。
新光金與台新金的合併案,2025年3月31日正式獲得金管會核准,中信金也曾試圖介入收購。這波購併潮,顯示出產業的活絡;有商機存在,業者才會積極購併。
在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方面,新加坡積極跟上趨勢,成為亞洲加密貨幣的產業中心。相較之下,台灣主管機關仍以「防弊」為主,推動「興利」的速度總是慢人一步。若台灣不進一步開放市場,不讓投資人參與更多國際創新金融商品,將難以在亞洲金融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台灣在電動車、機器人、無人機等領域已經落後,現在AI、半導體也受到地緣政治因素影響,未來我們應以雄厚金融實力,打造台灣成為亞洲區域的金融中心!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