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投資組合今年第一季下跌5%?恭喜你,你真是投資天才。」《財星》(Fortune)如此戲謔的說。從股、債到虛擬貨幣,近來幾乎所有資產都大跌,以致縮水5%也能當大師。

然而,在眾資產一片慘綠時,有一個卻「眾人皆跌我獨漲」,那就是美元。

根據德意志銀行統計,今年第1季是自疫情爆發以來,股票和固定收益資產表現最糟的一季。在38種資產裡,只有9種上漲,其中之一就是《財星》所說的「萬能的美元」。

今年第1季美元指數上漲2.8%,這已是它連續第3季上漲。如今該指數已站上100,創兩年來新高。其他貨幣在美元面前也相對失色:日圓兌美元創20年來新低,歐元兌美元在兩年低點徘徊,就連近來快速崛起的人民幣,最近兌美元匯價也創7個月新低。

避險貨幣兩樣情!
日圓受原料進口飆漲所苦,美元得利

美元為何節節上漲?《華爾街日報》引述巴克萊銀行全球外匯主管麥克羅(Kristen Macleod)說法:「美元通常會在兩種極端情形下有突出表現:一是市場尋求避險時,二是美國經濟表現明顯優於其他地方時。」俄烏之戰至今2個月,「正是這兩種情形推動美元飆升。」

然而避險貨幣不只美元,日圓也是其中之一。近來國際局勢不穩,日圓卻不漲反跌,原因出在日本經濟受到拖累,日本財務大臣鈴木俊一就發出警告,稱日圓劇貶「對經濟的損害大於好處。」

今年3月日本貿易逆差逾4100億日圓,是連續8個月赤字。一方面是因為日本對中國出口減緩,經濟前景堪憂,導致市場拋售日圓;而日圓貶值又導致進口原物料大漲,進一步打擊日本經濟。

摩根士丹利報告中表示,由於日本貿易條件惡化,原材料漲價推升進口成本,以及美、日兩國通膨前景截然不同,「日圓兌美元下跌是合理的。」它的避險功能因此失色。事實上若從最近5年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看,日圓是各貨幣裡最弱的。

至於人民幣,近來深圳、上海等先後因疫情封城,經濟大受影響,人民幣做為官方調節經濟工具,貶值是合理之舉。今年四月官媒《證券時報》就稱:「預計今年人民幣匯率仍會進一步釋放貶值壓力;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功能。」這段話已反映北京當局態度。

最近5年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升幅在各主要貨幣中居冠,在中國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大增下,當局仍有放水讓人民幣貶值的空間
最近5年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升幅在各主要貨幣中居冠,在中國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大增下,當局仍有放水讓人民幣貶值的空間。(來源:法新社)

在別無更好選擇下,市場要避險只能「獨尊美元」。未來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分化,恐怕會進一步助漲美元。

美國聯準會已把抗通膨當最優先任務,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日前更暗示「5月會議可能升息兩碼。」相對歐、日、中等央行仍維持寬鬆路線。這意味著美國與其他國家利差將擴大,資金也會持續湧入美元套利。

據今年4月《信報》統計,從外幣ETF資金流向看,美元部位至今未算擁擠,獲利回吐壓力不大,這意味美元短期似乎還有不小的上漲空間。

日圓受困貿易條件惡化 避險功能失色
日圓受困貿易條件惡化 避險功能失色(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獨尊美元》市場轉「求安全」 避險寵兒一枝獨秀
獨尊美元》市場轉「求安全」 避險寵兒一枝獨秀(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短期外資湧進美國
聯準會難馴服通膨,長期別太樂觀

短期來說,看多美元是主流。《華爾街日報》引述摩根士丹利的數據顯示,資產管理公司和投資者都在追捧美元,「我們發現人們正在做多美元,並且還在加碼,」摩根士丹利外匯策略主管亞當斯(David Adams)說。

但未來美元走勢的關鍵,仍取決於聯準會能否順利抗通膨。

今年4月《經濟學人》分析,聯準會在此方面紀錄不佳:去年12月,它預期今年升息幅度僅0.75個百分點。但今年還沒過一半,聯準會預測升息幅度已變去年預期的逾3倍。對於市場仍認為這可以馴服通貨膨脹的論點,該分析存疑:「他們可能太樂觀了。」

央行控制通膨的手段,是把利率調升到高於通膨率,意味著聯邦基金利率將達到5%至6%,這將是2007年以來從未見過的高利率。雖然高利率或許會抑制物價,但經濟恐怕也會受損。在過去60年裡,聯準會只有3次成功馴服通膨,又未導致經濟下滑。

若美國快速升息導致經濟受損,其效應將擴散到全球。

目前從歐元區到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各有各的問題;同時,在聯準會升息下,開發中國家已因資本外流而受到衝擊。

若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再受損,無異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聯準會準備好承受這樣的經濟痛苦了嗎?」《經濟學人》如是說。高盛首席經濟學家赫祖斯(Jan Hatzius)也稱,聯準會想把通膨率從目前逾8%降至2%的目標,將面臨「軟著陸的艱難道路。」

長期來說,美元實質購買力縮水是大勢所趨:以每年物價漲幅計算,10年前的1萬美元,如今只能買到約7600美元的東西,等於這10年來的購買力縮水近25%。這還是發生在過去低通膨時期,若未來高通膨無法被壓制,美元實質購買力只會縮水更嚴重,人們將發現以美元持有財富意味著不斷蒸發,他們將改為擁抱其他資產,這也是未來阻礙美元升勢的因素。

除了美元,近來另一受寵的資產是黃金。根據貝萊德 (Blackrock)數據,今年3月全球黃金交易所買賣產品(ETP) 淨流入金額達到11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在需求激增下,目前金價來到每盎司兩千美元附近的歷史新高。

不被比特幣搶走風采!
世界局勢大亂,黃金仍是實體避險王

金價是由供需決定的,但它的漲跌「與股票週期幾乎相反,」一家投資機構經理摩爾(John Moore)對《金融時報》說,「局勢令人擔憂時,我們會需要它。如果我對世界非常樂觀,我可能會賣掉黃金,買進股票。」

這仍是「盛世股票,亂世黃金」的傳統智慧,一個鮮明例子就是比特幣。這個虛擬貨幣被譽為「數位黃金」,抗通膨亦是其功能。不過如今天下大亂,人們寧可抱實物而非虛擬:俄烏戰事爆發兩個月至今,比特幣漲幅趨近於零。

目前實體黃金價格位於歷史高點,比特幣則是約4萬美元,比去年11月的歷史高點下跌逾40%,兩種「黃金」走勢迥異。

雖然黃金目前受惠於避險與通膨兩大因素,但它仍有缺陷。

比特幣越來越值錢 這波卻非亂世避險首選
比特幣越來越值錢 這波卻非亂世避險首選(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擁抱黃金》實物大於虛擬 金價有望創歷史新高
擁抱黃金》實物大於虛擬 金價有望創歷史新高(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地位尷尬!持有黃金機會成本高
績效輸抗通膨債券、未來世代不埋單

首先,黃金和股票、存款不同,它並不會為持有者帶來任何收入流(編按:收入結構像河流一樣,會定期不斷提供收入)。黃金唯一獲利管道,就是持有者用更高價賣出。因此,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其實就是放棄了持有其他資產的利息收入。

隨著聯準會升息,實質利率(名目利率減通貨膨脹率)可能會由負轉正,屆時人們與其持有不會生利息的黃金,不如追逐能帶來更高利息的資產。這代表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上升,未來金價恐怕也會因此下跌。

若同時以「避險」與「抗通膨」兩大功能來看,黃金甚至績效不如抗通膨債券(TIPS)。據《經濟學人》數據,在過去10年中,若一個人持有抗通膨債券ETF,至今將獲得35%報酬率,「這是同期間持有黃金報酬率的兩倍以上。」

長期來說,黃金還要面對虛擬貨幣的競爭。對保守的投資者而言,比特幣價格波動太劇烈,他們寧可擁抱黃金;不過摩根士丹利研究指出,1980年代初期,黃金才開始成為一種現代投資工具,當時它的價格波動也極為劇烈。1974年美國將黃金所有權合法化後,花了將近20年才被大型機構接受並廣泛持有。

因此,黃金的未來,其實也取決於其競爭對手。論對抗物價上漲與避險,抗通膨債券也有這兩個功能,且過去10年其績效比黃金還好;論對未來世代的吸引力,黃金似乎也不如比特幣,「黃金現在發現自己處於尷尬的地位。」《經濟學人》如是說。

總結來說,目前美元與黃金被追捧,反映著大環境氛圍已從過去「追逐成長」轉變為如今「重視安全」。但這不意味著擁抱這兩種資產永遠正確。

除了它們各有各的隱憂外,未來市場變幻莫測,投資人也不宜一、兩種特定資產抱到底,而是口袋裡準備好各種工具,以便在不同狀況發生時派上用場。

如股神巴菲特說,「不要和股票談戀愛。」投資人對資產的態度,也應該是實用主義式的「該抱就抱,該丟就丟」,這或許才是面對不確定未來時的保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