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風險、獲得報酬,這就是投資的本質。不過本節想先釐清和投資似是而非的事物。例如,買樂透。

買樂透是投資嗎?

的確,若以300元購買年末大樂透,對自己來說,確實是針對產生未來利益的可能性投注金錢。但是買樂透真的能產生「價值」嗎?

購買樂透者,若買了100萬張300元的樂透,整體的「投資額」合計為3億元。這是針對獎金而支付的原資,但這3億元本身不會增值。

最終,所謂樂透就是一種遊戲,累積購買樂透者的金錢,再從中支付較大的金額給少數人。某種意義上,可謂極端的重新分配財富。因此,最重要的財富「大餅」不會隨之成長。

換言之,買樂透不會讓資產產生更多價值。

購買樂透者以外的其他人(營運團體等)會拿走部分樂透獎金的大餅,因此分配給購買樂透者的獎金,會少於3億元。財富大餅不成長,就是所謂的「零和遊戲」。

在「零和遊戲」中,所有支付金錢的人所繳納的金錢總額不會增加,因此就如其名,會出現贏家和輸家,這是因為不會產生新的價值。

然而,投資不一樣。雖然不知道是否「大家都能成為贏家」,但藉由大家的投資,能讓「大餅」成長,進而增加贏家。

此外,「零和遊戲」不像投資能享受複利的威力。其他像是賽馬、賭場等賭博也是「零和遊戲」要素強烈的行為。

無論何者,皆與投資的根本性質迥然不同,投資並非賭博。

股票是零和遊戲嗎?

接下來,在此針對「股票到頭來也是零和遊戲」這樣的意見做說明。這類意見在筆者周遭也時有所聞。的確,有人藉由股票賺錢,也有人沒賺到錢。但是,這真的是零和遊戲嗎?

如果投資某間企業的股票,那間企業以此週轉過來的金錢創造出更高營收,那給予股東的財富大餅就會比股東投資的總額還高。

換言之,投資並非股東間的「零和遊戲」,而是產生新的價值,不像樂透只是累積金錢再重新分配。而且股東在未來可以分得新產生之價值的經濟利益,因此能活用複利的威力。

也許有人會這樣想:「但是,假設A企業與B企業競爭,即使A企業的競爭力提升而增加該公司的財富大餅,B企業的財富大餅卻因此縮小,那麼若將A、B企業的全體投資人合在一起思考,結果不就是零和遊戲嗎?」

的確有理,若A、B企業的財富大餅總和固定且始終未成長,說不定就會是這個結果。假設產業界整體的大餅為100,A、B企業皆以50的占比出發,之後大餅未成長,A企業拿到60,B企業拿到40,那麼產業界整體的大餅100只不過是重新分配,這狀態近似零和遊戲。

不過,若A、B企業為社會提供新的價值,兩者總和的財富大餅成長了,就不能稱為零和遊戲。

舉例來說,若產業界整體的大餅從100增為200,A企業得到120,B企業得到80。的確,A企業相對來說得到較多大餅,B企業看似未得利,但B企業的大餅也確實成長了。差別只在產業界整體的大餅分配,也就是「勝利」的程度,而A、B企業的投資人雙方獲利都有所成長,在這層意義上,兩者都可說是獲得了「勝利」。

當然,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若投資從成長的大餅中分配較多的A企業,肯定是比較好的做法,選擇A企業的判斷力正是投資人的技術所在。這就是後面將提到的,投資人「解讀力」的一部分。整體大餅成長和分配大餅彼此雖然有所關聯,但我認為分開論述較易理解。

這種邏輯不只可以運用於個別企業,也可以套用在產業上。

舉例來說,線上零售業者和超市等店鋪型零售業者(雖然因區分方式而異)一般來說分屬不同類別的產業,同時也互為競爭對手。若線上零售業者的大餅成長,店鋪型零售業者的大餅也許會縮小。縱然如此,如果整體經濟有所成長,整體消費大餅增加,就會如同A、B企業的例子,不會變成零和遊戲。

而這和個別企業的論述相同,對投資人而言,能確實看出大餅成長的產業而做投資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投資能產生新的價值,增加贏家數,所以和零和遊戲不同。我們可以說,先長期投資大餅將會成長的領域,就可以提高在投資中成為贏家的可能性。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不死投資客

書籍簡介

《不死投資客:哈佛商學院最熱門的投資課》

作者:中澤知寬(Tomohiro Nakazawa)
譯者:張瑜庭
出版社:感電出版
出版日期:2024/09/11

作者簡介

中澤知寬(Tomohiro Nakazawa)

東京海上控股總公司(Tokio Marine Holdings, Inc)專業投資人。

出生於1979年,在美國肯塔基州度過小學到高中生活。2003年自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2013年以優異成績自哈佛商學院畢業。

大學畢業後,進入東京海上火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現為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始終從事資產運用業務。經過結構型信用商品的投資經驗、美國分店的派駐員經歷之後,赴哈佛商學院留學。在哈佛商學院,於竹內弘高教授的指導之下,共同撰寫了個案研究,成為實際的課程主題。此外,也擔任傅高義所主導的哈佛松下村塾的共同代表幹事。現於紐約的知名投資人旗下,從事投資組合管理,從信貸、另類投資到股票,經手的資產種類多元。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