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幾年很榮幸能擔任中衛發展中心「全國持續改善」的評審,今年的評審作業從8月開始,由於一天只能評鑑2家企業,第一天主辦單位幫我安排上午到苗栗銅鑼的企業,下午則到彰化另一家企業。

早上的評鑑提早30分鐘結束,距離下午行程的開始時間13時50分還有一段時間。由於幾位同行的老師們吃飯都很快,就請司機提早接我們,先到彰化那間公司休息。

到了12時40分,我們想說能不能提早開始評鑑,於是請窗口聯繫公司詢問看看,沒想到才過5分鐘,就收到可以的回覆。

當我們13時5分抵達時,該公司的主管們已經在大門口等候,展現出十分重視的態度。最讓我們驚訝的是,他們已經準備好了新的行程表,把原本13時50分開始的行程,改成13時10分開始、15時30分結束。

我相信很多人會覺得,幹嘛改原本的行程表,反正調整行程表是評審的關係,又不是公司內部問題。

但這家企業不一樣,他們每個人都覺得要動態調整行程表,尤其這個舉動還是某位同仁主動提出的。這不就是當責的精神嗎?

這個小小的舉動,讓我十分感動,不只展現了強大的執行力、彈性應變能力,更重要的是當責文化。這正是我在推廣持續改善活動(PCIT, Plu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eam)時,一直強調的重要精神。

在最後的講評環節,我特別提到了這個小插曲,稱讚他們公司的當責文化做得很棒。他們的主管跟我回饋,「原來公司推行持續改善活動,能產生當責這種強大的文化。」 

當責文化的3大關鍵能力

這次的經歷又讓我再次體會到,持續改善活動不只是一種管理方法,更是一種能深刻影響企業的當責文化。

但大部分的企業主管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推行持續改善活動,能創造出當責文化,因為失敗案例非常多。根據這幾年我們實際輔導企業導入持續改善活動的成功經驗,當責需要3個底層能力: 

1.問題分析解決的能力

無法解決問題,不是不願意當責,而是無法當責,才需要透過持續改善活動,讓員工學習有系統的問題分析解決方法。 

2.跨部門整合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許多的問題之所以會讓老闆覺得員工缺乏當責精神,主要是因為問題牽涉的部門太多,難免會牽扯到部門之間的矛盾,犧牲掉某些人的利益。這個時候,就非常需要跨部門整合的能力。

持續改善活動可以透過以戰代訓,讓學員們藉由系統性的方法論,解決專案上實際遇到的問題,一同整合、養成習慣,進而帶動「工作文化」改變。 

3.向上溝通與對焦的能力

公司必然存在許多問題,解決每個問題都需要付出代價,所以哪個問題需要最優先處理?身為高效能的職場工作者,就必須具備向上溝通與對焦的能力。

在華人社會中,普遍很少培養這個能力,因此透過持續改善活動的每個步驟,無形之中養成學員擁有這項能力,懂得對焦利害關係人的期待與目的,真正做對的事情。 

透過優化企業的持續改善文化,並建立當責的文化,對公司永續經營是很重要的課題。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