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客戶問到:「如何減少面試時,看錯應徵者的機率?」我回答:「你以為是視力的問題,事實上多是翻譯力的問題。」
舉例來說,你認為公司需要的是「積極、擅溝通」,但其實,求職平台上都能看到一堆類似的描述,於是我想問:「擅長溝通」到底是什麼意思?「積極」又是什麼意思?
換句話說:
- 你公司真的需要這樣的人才嗎?
- 需要這樣的人才做什麼?
- 很會講話,令人感到如沐春風?
- 很會找機會主動問問題?
- 回答問題的條理很清楚?
- 在許多跨部門的專案當中,能喬好每個單位的需求與利益,以解決問題、達成目的?
以上這幾種不同的定義,會讓你找到完全不同特質和能力的人。具體定義公司真正需要的人才,也會讓你在面試過程中,更加聚焦你想問的問題,和需要被觀察的重點。
以「擅長溝通」為例,你在意的,是應徵者在團隊中能否有效溝通和解決問題,這需要請他舉出過去工作中,有沒有遇過各方的壓力和衝突,他曾經做了什麼事?達成了什麼成果?
從他的回答中,判斷是否符合公司解決問題的價值觀,或是目前缺乏的人才。
遇到問題的時候,他會找哪些人各別溝通和討論哪些問題?當A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他會怎麼做;當B消極抵抗的時候,他的應對方法又是什麼。
通常有這樣能力的求職者,可能還不一定認為自己擅長溝通。重點從來不是自我介紹講得好不好、或是自己有準備問題。
要透過短短的面試時間,快速確認彼此很多條件的媒合程度,難免會發生看走眼的情況。但若「總是」看走眼,我會建議用人部門的主管和HR召募團隊,應該坐下來聊一聊,有可能不是「識人」的毛病,而根本是「定義」的問題。
不相信的話,你把公司目前在求職網站上的職缺資訊抓下來,做2件事:
- 看看那些描寫特質的條件,在刪去所有的「形容詞」之後,還剩下什麼?搞不好只剩下連接詞。
- 試著翻譯看看這些形容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認為對於不具體又虛幻的形容詞,最快、最有效的翻譯方法,就是「舉例」。
舉例來說,想招募「擅長溝通」的人才,必需像是公司的專案經理Alex一樣,在多個部門利益和專案目標衝突的狀況下,還能完成跨部門專案。就算過程中,工程師Bob老是消極抵抗不配合,行銷部Dora總是背後插刀、一直故意散播錯誤資訊,Alex還是各個擊破、借力使力,最後完成專案目標。
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讓每一位會接觸到該職位的同仁、主管、人資都認同,這是公司需要的特質。
如果需求被明確的定義出來,求職者也能更快速的評估自己的適性,大大減少雙方的無效成本。如果不想在前期花心力釐清,後期成本就會放大很多倍。
*本文獲「李君婷」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