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國際大廠的執行長,想學習台積電的持續改善文化,因緣際會得知我的顧問服務能協助企業在3~5年重塑工作文化,於是邀請我從「策略貫穿」、「以戰代訓」、「種子培養」、「文化建構」等面向,協助他們公司導入持續改善文化(PCIT),進而推動變革。

有一則故事,正好能描述這家公司原本的工作文化。

某次生產線發現一批產品有問題,工程師現場處理後,跟生產部門說已經沒問題了。然而,幾天後相同的問題再次發生,同一位工程師花了近10個小時才解決。但沒過2天,問題又再度出現。

在檢討會議上,工程師被主管唸了一頓:「你的報告全部都是文字,問題描述不清不楚,數據是多少也沒有寫。你的報告不只我看不懂,我相信今天會議上的所有同仁,也搞不懂你到底想表達什麼。另外,你都是從表面來看問題,根本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難怪問題都不斷發生。」

缺乏工作方法的缺點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發現這家公司的工作文化有幾個缺點:

  1. 習慣一個人解決問題。
  2. 習慣用過去經驗來解決問題。
  3. 員工雖然忙碌,卻忙得沒有效率,找不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4. 需要很多時間解決問題,也無法針對根本原因制定對策。
  5. 無法具體的描述問題。
  6. 報告內容缺乏數據和邏輯分析,難以有效說服他人。
  7. 由於解題方式始終未改進,導致面對日益複雜的問題時,難以有效應對。

執行長希望能導入一套系統性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成為公司解決問題的統一語言。他向我表達3個重點:

  1. 建立可行且完整的持續改善文化,並確保能長期推行。
  2. 希望同仁學習工作方法,提升邏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習慣用量化數據支持論點。

建立工作方法後的解題方式

過了一陣子,這家公司的工作文化產生了實質的變化。同一位工程師,再次遇到生產線出狀況時,這次他的做法如下:

  1. 初步釐清問題。
  2. 邀集利害關係人一同協助(品保部門、設備部門、製造部門),並成立專案團隊。
  3. 先執行暫時防堵措施。
  4. 調閱前幾天的生產紀錄,從中釐清跟分析原因。
  5. 發現其他機台也生產同一組產品,對比兩組機台的數據就能找出差異。
  6. 專案團隊重新描述問題,並使用工作方法,找尋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
  7. 集思廣益提出多個對策,再選擇可行度最高的方案。
  8. 制定監控和預防機制,以免讓問題再次發生。

透過這些步驟,他順利的徹底解決問題。隨後他把整個過程和解題邏輯整理成一份簡報,以PRA格式呈現,並將驗證根本原因的工作方法放在附件。

不只主管對這位同仁的成長感到驚訝,執行長也樂見其成,他說,「同仁的能力提升了,公司的競爭力也會跟著提高。這幾年公司導入PCIT,加強組織的問題解決能力,也強化了企業文化。」

我建議老闆們,可以先從建立工作文化開始,逐步向上發展變革。當工作文化建立穩固後,當工作文化穩固後,再進一步深化並塑造企業文化。企業轉型的關鍵就是重塑工作文化,沒有優良的工作文化,就別談企業文化。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