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過工作狂的生活,發現常態性的長工時工作真的很不好,但要抗拒「想工作」的衝動難度還真的是不低。很多自發性長工時的工作者或許都有以下習慣:
- 高度資訊焦慮:經常看郵件、看訊息、看系統。看完之後想馬上回,或者想立刻做點什麼事。
- 沒事就工作:因為長時間工作,其實沒放太多心思在其他地方,成為一個沒有興趣、娛樂與社交的人,所以晚上或假日經常都沒其他事,只好繼續工作。
- 凡事都想到工作:在書、電視或網路上看到任何資訊,會先聯想到工作上可以怎麼用,可以把資訊分享給誰,覺得有趣,然後又開始工作。
焦慮時工作、無聊時工作、看到有趣的東西時工作,這就是我工作狂時期最嚴重的症狀。
還記得去年底,有位朋友跟我聊到工時長的問題,他也是個典型的自發性長工時工作者,不用人家逼,他每天就工作10個多小時。我還是老話一句,「加班對有些人來說是基因,不是工作逼你的,你換到哪份工作都這樣。」
在2018年前,我對如何解決工時長的問題沒有答案,因為我很多的工作觀念都有關於獲得成就。而要將成就最大化,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續投入,這方法可以確保你以經理人或專業工作者身份,獲得很多成就。
但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我對時間的價值有更多體悟,工作能創造的價值有限,而且有邊際效益遞減的現象。時間投入不見得跟成果成正比,但疲勞跟倦怠感卻隨著時間增加而指數型成長。
仔細回想,我跟經理人階段看待時間的角度有蠻大的差別,主要差異在以下3項:
1.不預設晚上和週末能工作
很多人白天都在開會,幫他人解決問題,甚至是閒聊、交流資訊或情報。這讓他們打算用晚上或週末的時間工作。原本一天的工作時間是早上9點到晚上6點,但你自動延長到晚上10點。
上次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跟我說:「這件事等週末再準備,反正下週才要交。」
另一位工作狂朋友,他回覆我訊息說,「我今天一定會給你,距離午夜12點還有幾個小時,我趕一趕。」
先撇開時間管理的問題,其實很多人在思考時間,都將晚上跟週末的時間預設在「時間緩衝」(Timebuffer)裡,而且很輕易的會使用這些時間。
你得先把晚上跟週末的時間視為不可用,將所有的工作都排在白天的時間,如果排不進去,應優先往後安排,而不是想辦法塞進已經爆滿的時程表中。
如果你只有9點到6點的時間可以工作,你會怎麼安排?
在我寫的《OTPR敏捷工作法》這本書中,提過這個概念很多次:「你怎麼思考,決定你怎麼運用時間。」
當你開始這麼做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更能分清楚輕重緩急,工作效率也更好了。
2.不要為了面面俱到,而付出多倍的時間
在經理人時期,為了衡量自己的管理是否到位、是否充分授權,讓自己獲得時間餘裕,我會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週末能陪孩子玩2天,而不用心繫公事嗎?」
「我能放心的離開台灣1週以上的時間,好好去玩嗎?」
「我能一整天不回手機訊息或回覆郵件嗎?」
我覺得我在擔任經理人的那段時間,為了證明太多事,經常分不清楚哪些事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很容易被責任感逼著走。只要是自己權責範圍內的事,都必須關注,生怕出了差錯、沒及時處理會毀了自己的聲譽。
但為了聲譽,你得付出多少?
產品出狀況了,明明團隊正在處理,也能處理得夠好,但因為老闆傳訊息問我,我還是會花時間了解情況,再回覆他的詢問。
客戶發了郵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因為某2位主管在週末回覆了內部討論的信件。而身為重要關係人之一的我,不回覆好像會惹人閒話,所以還是回覆了。
當你為了獲得更多的讚美、不被批評,往往得付出多倍的時間,因為要關注的事情變很多。
別想做一個100分無懈可擊的人,90分跟100分的投入成本是天壤之別。
3.別在非工作時間傳公事訊息
年輕時,我很習慣在晚上加班,有時甚至會工作到凌晨1、2點。有次我在週一凌晨1點多回覆某一封郵件,沒過多久我就收到另外2位同事的回覆。
我那時還想說這些人也太晚睡了,而且這麼晚還在電腦前工作。後來我跟其中一位同事聊到這件事,我發現他晚上其實是不太工作的,他會那麼快回信是因為我的關係。
他說:「因為我對你的印象是你很強調回覆時效跟工作效率,而且在你的位置上,我擔心你會不會隔天就得跟老闆報告,怕我耽誤到你。」
我意識到,我其實讓一些人在不得已的狀況下配合我的加班行為,即便我在郵件中沒有這樣要求,隔天也沒有要跟老闆報告。但我的同事會幫我想,擔心給我添麻煩,所以他們會遷就我的時間。
有人建議發訊息或郵件時特別說「沒那麼急,不用立刻回」,但我覺得這有點多餘,如果不急,為何不隔天再發?後來,我開始使用排程來發郵件跟訊息,所以很多人收到信件跟訊息的時間經常都是早上8:01或9:01。
讓所有跟工作有關的溝通都發生在工作時間,你會減少很多在休息時間收到非工作訊息的干擾。
透過行為影響身邊的人,身邊的人也會漸漸改變他們的行為,最終也會讓你自己受惠。
*本文獲「游舒帆Gipi」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