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洪彣欣,松誼企管GPM執行長、怡東集團共同創辦人,曾任美商、港商、台商等跨國性企業人資長。

不少人喜歡有話直說,但卻因為沒掌握好溝通技巧,反而造成別人與自己的壓力,甚至得罪人。難道有話直說不對嗎?   

主管心懷好意,但一開口就傷和氣

我曾擔任一家公司的顧問,與我一起合作的高階主管Alan是某上市公司的副總,他即將與公司挑選的優秀幹屬Bryan進行一個「個人栽培計畫」。Bryan在進會議室前,在門口東張西望、看起來侃忑不安,貌似在思考著「被約談準沒好事」。

時間到了以後,Bryan敲門進了會議室,還沒坐穩,主管Alan劈頭就以嚴肅的口氣說:「你以前的業績目標,一直都沒達成,建議你多開發新客戶。還有,明年可以做到10億業績嗎?」

Alan說完以後,現場空氣瞬間凝結、氣氛尷尬,Bryan則低頭不語。

身為教練的我,只好當場提了幾個問題給Alan,幫Bryan解圍。我問:「為什麼你要提選Bryan進入高潛力人才庫,他的貢獻與優點是什麼?你對Bryan未來的職涯規畫是什麼?對Bryan的具體期望是什麼? Bryan目前的能力、經歷與未來職位標準的落差是什麼?我們如何補足落差?針對以前無法達成業務目標的事,問題出哪裡?可以如何達成?」

聽完Alan一一回答問題後,Bryan終於明白公司對他的用心與具體目標,才鬆了一口氣說:「我很抱歉,以前沒有達成業績目標,是因為創立新事業需要幾年的時間摸索市場。現在,我有把握達成明年10億業績的目標;同時,我也一定會全力做到栽培計畫的輪調、任務與課程。」

這樣的案例處處可見,可知主管常心懷好意,但一開口就傷和氣。事實上,大多人的問題並非「不會說話」,而是「說話習慣不好」(根據MAP管理才能評鑑的全球10萬筆資料顯示,台灣主管是批判型風格平均值高達81%)。

主管要避免的兩種「有話直說」

真正會溝通的人,不會這樣有話直說:

1.批評

主管因要求完美,或希望事情更好,所以經常提出自認為「對事不對人」的批評,但部屬接收到的卻是「對人不對事」的攻擊,於是心裡上演的小劇場是:「老闆你比較厲害、那你來做。」若部屬感受到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如不做,就會變得被動,反倒讓主管最後累死。

批評的確可以快速的制止犯錯,但並不適合「劈頭就罵」,也不要有「我是恨鐵不成鋼」的藉口。在批評前,應覺察到自己是否因成見、偏見、情緒、壓力而罵人。

主管要做的事情是,在罵人前先冷靜下來,好好詢問部屬、釐清問題,不要一開口就是質問,也要避免把問題無限上綱到個人道德上。能接受負面激勵的人相對少,一不小心把人推向離職就得不償失。

但也要注意,不要在部屬犯錯後,為了表面和諧,而縱容部屬不斷犯錯。

2.嘮叨

另一種有話直說是,主管常會苦口婆心的提醒員工或指教,深怕部屬再犯錯,於是就不斷重複叮嚀相同的事。若嘮叨可使人改變,早就改變了。

在教導部屬前應該先提問,確認部屬的認知,釐清做不到的困難在哪裡、是否能借鏡過往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唯有問清楚,才能因才施教,並提高部屬改變的意願及學習成效。

怎麼說,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最後提醒大家,批評與指教都容易帶來後遺症,「說真話」的溝通方式才能創造高執行力與好結果。

該如何說真話呢?要能站在對方立場「說出事實與感受」,用「事實取代認為」,用「感受取代批判」。

表達感受能啟動人的同理心與善意回應,自然更容易得到好結果。相反的,批判容易引發對抗或退縮,長期下來不但容易破壞關係,更容易造成團隊的被動心態與文化。

呼籲大家好說話,因為,怎麼說會決定得到什麼結果;怎麼說,更會決定你是什麼樣的領導人。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