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次提及「策略地圖」怎麼做,有了策略地圖就可以有全局觀,知道自己在哪裡,接著我們要開始思考要攻哪裡?也就是如何挑賽道。

●選賽道三原則

選賽道之於企業,一如挑選人生伴侶,通常有這三個原則:

原則一,具吸引力:也就是「最賺錢或營收貢獻最大」的賽道。
原則二,具策略意涵:有時候賺錢不是主要策略目的,有可能是為了佈局,也有可能是為了破圈。總之,選賽道的重點是我們要清楚我們為何而選。

原則三,時間因素:必須要先決定分析的時間,若時間較長,例如中長期規劃,應該要選擇較具策略性之賽道,但若是年度規劃,就必須要考慮資源與其他可能的限制。

然而,上述三原則中,最關鍵的還是吸引力。但營收獲利的估算有時很難精準,此時,就需要一個框架來思考,或者跟估算後的數字進行驗證比較


●用五力分析找出吸引力

「吸引力」,就是策略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所說的「行業吸引力」(Industry Attractiveness);問題來了,怎麼判斷賽道具有吸引力?這就要用波特著名的策略分析工具—「五力分析」(Five Forces Analysis)。

「五力分析」的底層邏輯來自於經濟學概念:獨佔跟完全競爭的選擇(見圖)。簡單講,若此賽道的五力結構偏強,那就很可能是完全競爭市場,若偏弱,那就很偏向獨佔市場,故進入一個賽道之前,可以用企業在不同賽道裡所面對的五個力量,來判斷該賽道的吸引力:偏向獨佔還是完全競爭?

這五個力量分別是:
1. 對買方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customers)
2. 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3. 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Threat of new entrants)
4. 來自替代品的威脅(Threat of substitutes)
5. 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Competitive rivalry)

換句話說,雖然五力分析的分析單位是產業,但我們可以借重其觀念,分析與比較不同賽道。它提供一個看賽道的視角,讓我們了解此賽道是偏完全競爭或獨佔,更可以進一步思考此賽道背後有什麼策略意涵?是找到五力都低的市場,然後切入做「靜態獨佔」(編按:「靜態獨佔」,指進入市場者不用刻意做什麼,就做到市場獨佔)?或者是進入一個市場後,想辦法改變市場的現況,將「五力」的影響降低,進行所謂的「動態獨佔」。舉例來說,好比上游供應商的溢價很高,導致生產成本降不下來,是否我乾脆垂直整合,取代既有上游供應商,降低供應商的影響力。而這個降低競爭力的做法,其實就是策略的關鍵。

所以「五力分析」是一個策略思考工具,在評估要進攻的賽道時,有三種進攻方式可供選擇:一是選擇競爭壓力較小的賽道進入,直接享受超額利潤,二是進入後,積極改變此賽道面對的產業結構,創造與競爭者的差異化優勢,三則是在方法二站穩後,積極進攻其他賽道,逐步在這個產業建立一套規則,讓競爭者也得用你的規則玩。台積電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原本台積電在晶圓代工市場,一開始競爭者不多,但隨著各競爭者逐步進入後,市場結構開始向完全競爭市場靠,競爭程度很高,可是它不斷投資在資本設備,拉高技術門檻,把高階製程做成獨佔市場,客戶只能跟他買。

●破解五力分析的限制
五力分析自80年代推出以來,經常被批評為「老舊」或「靜態」。確實,商業環境瞬息萬變,任何單次的分析結果都有可能迅速失效。然而,這並非五力分析獨有的問題,而是所有分析工具的共同問題。解決方法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定期更新分析,並結合多次數據進行趨勢研判,從而建立動態視角。
此外,五力分析的另一局限在於它以「產業」為分析單位,可能無法反映現代市場分眾的細膩結構。好比說TOYOTA要做汽車業的五力分析,是否把賓士算進來,為什麼? 雖然說買賓士的不會去買TOYOTA,可是現在的產業太分眾,同樣汽車業裡有好幾個不同區段,用單一產業分析,似乎有所不足。

然而,若參酌上一篇專欄提及的商業地圖方法,也就是先把整個產業劃分不同賽道,然後在每個賽道內進行五力分析,即可解決這個問題。以隱形眼鏡產業來說,現在的隱形眼鏡已經細分成許多種類:保濕滋潤、高效能、美顏彩色,老早超越早期的近視、散光等矯正視力的品類。如果要幫隱形眼鏡公司做五力分析,就要把「隱形眼鏡」拆分成不同品類做五力分析,每一品類的分析結果都不一樣,然後最後再綜合評估,選出最具吸引力的賽道。

但若今天是平台型企業或產業,則五力分析方法將不再適用,因為平台型企業是雙邊或多邊市場,任何一邊都可能同時是需求與供給,而五力分析一定要拆解上游跟下游,故一定不適用。

●左腦與右腦並重
總而言之,挑選賽道不僅是尋找業務增長的突破口,更是制定差異化策略的關鍵。企業需要將標準化的分析工具(如五力分析)與領導者的直覺相結合,形成更全面的視角。同時,驗證比分析更重要。模式分析提供了理性依據,而企業家的直覺,可能可以打破框架。兩者結合,既可保有彈性,也能提升成功機率,為企業找到最具潛力的賽道。

●領導者應該如何參與分析?
在進行分析時,企業應該形成一個清晰的角色分工:讓經理人團隊主導分析與討論,而企業家或CEO則應以旁觀者的角色參與其中。CEO應觀察團隊的分析過程,同時將團隊的結論與自己的直覺進行對話,挖掘其中可能被忽略的盲點或潛在的機會點。
這種「對話」既是CEO個人內部的思維碰撞,也是與團隊形成共識的過程。CEO可以適時將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團隊,幫助團隊拓寬思路,或者挑戰現有假設,提升分析的深度與準確性。這樣的參與方式,不僅能讓分析結果更全面,也能形成一個更加開放且有建設性的團隊文化,從而實現最佳的賽道選擇與策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