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比世亞洲五十大女強人、台灣第一大居家用品集團董事長、業界公認的「五金女王」......,這些是外人眼中的李麗秋。

如今七十五歲的她,從小在眷村長大、家境並不富裕,卻在二十七歲時創業,從事五金工具出口貿易,一手創立特力集團,打造營收逾三百億的跨國企業。

她是台灣那個年代少見的女性創業家。但在她強韌、堅毅的處事作風背後,前陣子在商周CEO學院「#逆境領導」課堂上,我看見她做為母親柔軟的另一面。

李麗秋有三個女兒,大女兒何采容和小女兒何采妍都在特力任職,大女兒擔任營運長,小女兒MIT畢業,負責新事業和美國市場;唯一沒回家工作的二女兒何采柔是藝術家,以前台北車站有名的裝置藝術「鳥人」,就是她的作品。

看待個性互異的女兒們,李麗秋的教養方式,意外地不傳統,反而很民主開放。原因,則來自她成長過程中的缺憾:

「年輕不要留白,因為我自己沒有這個機會。我出身眷村嘛,很多事受限於個人的職涯或是命,所以我對孩子就是自由發展,」她說,只要孩子不做違法的事或染上壞習慣,想做什麼,她都盡可能尊重,「她們這點上比較像我,很自然獨立。」

她對女兒的感情選擇,也是相同態度,坦然地說,三個女兒中有同性婚姻、有離婚、也有未婚,「我們家有各式各樣的組合。」

聽到這,我好奇問她,同時做為企業家和母親,是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尊重孩子自主性之餘、怎麼確保她們不會走偏?

原來,李麗秋的教養秘訣,就在一頓飯裡:

「這是我爸爸給我好的影響,他一個人到台灣,我們從小就有一個觀念,家裡每天要開伙,不管吃好吃壞,但要開伙。這讓我養成和三個小孩之間的凝聚力,至少家裡面永遠都有開伙。

我沒時間(下廚),但家裡附近有賣菜,菜、肉啊,我都會去弄好,我怕(煮飯)阿姨節省,我自己先把菜叫好,再給阿姨燒......。晚上六點半再打給他們,問他們吃什麼、聊聊天,我就知道阿姨有沒有把我買的菜燒給他們吃。

十二歲的時候他們到美國去,十二、十四、十六歲,三個一起送過去,為了讓他們在別的地方也有家的感覺,我也送了一個人過去,每天晚上燒飯。等他們下課,也是打電話,問他們回家沒?有沒有打架?三個人就實況轉播,老大跟老三怎麼打......。

我沒辦法親自帶三個小孩,但要讓他們有家、有人的感覺,這是我唯一有做到的地方。」

好好一起吃頓飯,是李麗秋的堅持。縱使工作再忙,女兒小時候,家裡晚上一定開伙,讓她們回家就有飯吃,也建立起彼此心中的橋樑,讓孩子有分享生活瑣事、暢所欲言的空間。女兒長大離家後,自然也養成與她每天聯繫、談心的習慣,即便一家人不聚在一起,心也連在一起。

創業超過半輩子,除了家人,特力也像李麗秋的另一個家。

今年,她將台灣零售事業正式分割成獨立的四家子公司,為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做到讓子公司獨立上市或各自發展,即便內部有反對聲音,她仍堅持,「以前大鍋飯無法做公司治理,把公司拆分細,讓他們各自交成績單。」

不只如此,這位企業家媽媽,竟然連自己的身後事都想好了。她很真的說:

「我覺得人有時候的遺憾就是,一天到晚都為了一口氣。我活到七十五歲了,人生無常,再堅持也沒意義了,這口氣做到今天就做完吧。我也跟小孩講,我走了不要燒香,一定要在最好的飯店,請大家吃全世界最好的飯,一次慶祝。」

樸實、簡單,但數十年如一日的紀律與包容,是李麗秋凝聚家庭、領導公司的真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