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我是個極度重視效率的人。我不遲到、工作俐落從不拖拉、會議前充分準備、主持會議絕不廢話……。

但隨著年紀漸長,我才發現,其實我的時間管理並不及格。

我只看到現在,總是使盡全力把眼前事做到極致,也因此享受了極大的掌聲,但對於那些沒有立即效益的未來,卻往往忽略投入心力耕耘。

當時的我擅長短跑衝刺,九成時間都在做「緊急」的事,卻疏於投資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

偏偏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決定了一個人長跑的續航力。

這也讓我重新思考,「#效率」真的是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嗎?

商周專欄作家、品碩創新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彭建文,突破了這個盲點。

他曾在最有效率的公司—台積電,擔任營運效率部門主管,輔導超過五百家企業轉型,理應最擅長提升工作效率的他,卻強調,「#效能」其實比效率來得更重要。

為什麼?因為,效能指的是「#做對的事」,而效率則是「#把事做快」,兩者乍聽之下很相似,但背後思維卻大不同。
例如,一個擁有效能思維的人,做事前會先思考:

✔️我手邊處理的事,是老闆要的嗎?對團隊、公司有幫助嗎?

✔️眾多工作任務中,有哪些是重要且非做不可的事?有被排入待辦事項嗎?

✔️當事業與家庭發生衝突,我該如何安排優先次序、做出選擇和取捨......?

如同年輕時的我,效率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其實是,思考眼前的這項工作對自己、部門、公司是否有長期價值;如果有,我又該怎麼提升自己的長線能力,讓長期價值得以發揮效益。

這樣的思考,其實很違反人性。因為長期價值很難快速看到效益,而且相對困難,需要時間累積,所以炒短線本來就是人性。

但如果我們都只看效率、不看效能,很容易變成盡全力卻都在做錯的事,因為努力錯方向,著眼於眼前,卻忘了綜觀全局,久而久之,便無法累積長期價值。就像投資定期定額,唯有持續投入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隨著時間過去,它所帶來的效益往往比原先想像的大。

所以,如果你像我一樣,想成為一個具備效能思維的領導者,彭建文建議,可以鍛鍊以下三種心態:

✔️發揮同理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才有機率把事情做對

✔️不斷思考什麼才是「對的事」

✔️時時刻刻要求自己,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而非只求快

唯有結合效能與效率,我們才能成為聰明工作、累積長線能力、創造長期價值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