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員工數目衡量主管的重要性是錯誤的迷思,與最高層接觸機會才是更好的衡量標準。
部門管理者常以手下兵馬的數量來衡量自己的影響力,尤其是大企業出來的管理者,有很強的疆域、兵馬概念,如果部門員工人太少,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拳頭不夠大,沒有安全感。
但張忠謀在自傳下冊中,以一段往事顛覆了這個迷思。
2009年,他回任CEO後,做了一個重要的組織變動,他成立一個新的部門:業務發展部門(Marketing Department)。
這個部門人數少,卻是台積電最重要的市場情報分析單位,說是軍機處亦不為過,更是CEO的左右手,與CEO的互動頻繁,所以,誰能擔任此部門主管?
當時他先後徵詢台積電前任董事長劉德音、現任董事長魏哲家,卻得到截然不同的回應。
劉德音的反應是:「我現在(先進技術事業組織)就有一萬多名員工,#怎麼要我接受只有六、七十名員工的位置?」
我猜,張忠謀刻意寫出這段,其實也蘊含了他對兩人格局的看法,此段往事值得細品
**以下摘錄自傳原文:
歐美大公司通常把行銷(Sales)和 Marketing 放在一起。台灣企業界了解行銷,但常忽視 Marketing,甚至連好的譯名都沒有,我查英漢辭典,它對 Marketing 的譯名是:市場學。
其實 Marketing豈止是一門學問,對以「客製」產品為主的台積電,它是每天都要執行的專業。
既然 Marketing 沒有好的譯名,我們就稱它為 BusinessDevelopment 吧。這名字譯成中文容易,就是「業務發展」。
我賦予業務發展組織的使命是:
(一)了解並預測世界晶圓代工市場。
(二)了解台積電前三十大客戶(約占台積電總營收的八○%)。
(三)了解台積電自己的研發及製造能力,因而配合客戶的新產品要求,提高台積電的市占率。
(四)因為要做到(一)、(二)、(三),所以要常與客戶接觸。
我對CEO(包括自己)的期許是:把外面的世界帶進公司裡面,動員公司的人力、財力資源來應付外來的挑戰及機會。其實,業務發展組織的負責人就是一個小型的CEO。
蔡力行已把公司裡最被看好的兩個經理人-----劉德音和魏哲家,分別擔任先進技術組織和主流技術組織的負責人。現在,我把這兩個組織合併了,產生出營運組織(約兩萬多人)及新的業務發展組織(約六、七十人),我怎麼善待德音和哲家?
這兩位過去都有相當豐富的研發及營運經驗,但都缺乏行銷、市場,以及對外談判、交涉的經驗。我認為,對這兩位,業務發展組織會是一個新的學習機會和經驗。
我先把業務發展組織的職位徵詢兩位中較資深的劉德音,#但他拒絕了:「我現在(先進技術事業組織)就有一萬多名員工,怎麼要我接受只有六、七十名員工的位置?」
事實上,以員工數目衡量主管職位的重要性是一個錯誤的迷思,與最高層接觸機會也許是更好的衡量。
接著我徵詢魏哲家,#他倒欣然接受業務發展組織的職位。那麼就這麼定了。當然,劉德音也得到了他所要的營運組織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