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周CEO學院〈CEO 50〉講堂上, 有企業學員提問:「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說,市場瞬息萬變,很少有長期計畫可以完全落實,因此他主張不要訂企業長期計畫;但在談企業價值溝通時,大家卻都說沒有長期計畫,投資人不會埋單。到底企業該不該做5年長期計畫?」

寬量國際執行長李鴻基指出,機構投資人關切的是隱藏在長期計畫下的經營邏輯、商業假設,能否支持企業成長論述;而這正是溝通企業價值的信任基礎。

「你的企業5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在2025年1月,商周〈CEO50〉失敗學課堂上,前元大證總經理,有30年外資經歷的寬量國際執行長李鴻基要大家思考這個問題。

科科科技(KKCompany)去年上市失敗,其中,存在著企業價值溝通上的盲點。企業若說不清楚自己的價值,無法辦法描述未來,那如何能勾起投資人興趣?

許多台灣企業向來低調,持著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態度,很少主動向投資人溝通自己的價值,也不知道如何建立價值論述。

李鴻基說,他看到很多公司被短期論述綁住,關注每年的財報,今年EPS有多少?營收是多少?儘管營收與財務績效很重要,但只有短期數字,卻沒有企業長期的願景,對建立長期價值論述幫助有限,得到的市場評價也會偏低。

幫助企業建立長期論述時,他常向公司經營層提出一個問題作為起點:「你認為,5年後,你經營的會是怎麼樣的公司?」

他建議企業領導人從這個問題出發,找公司裡的高階主管一起討論,然後將未來的想像化為具體的策略目標,訂出5年計畫;再以終為始,如果要達成自己期望,這5年的財務報表應該是會是怎麼樣,一項一項,將數據填入。

例如,未來5年要成為某個新經濟領域的前3名,每年營收要成長20%,接下來要有多少盈餘要有多少才能支持資本支出,投資什麼項目?以怎麼樣的薪資水準聘雇什麼樣的人才。一步步,建立財務規畫與預測模型,接著訂出行動計畫,向策略目標邁進。

5年計畫,建立策略的深度與廣度

這時,一位學員提問:「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說,不要做5年長期計畫;為何你主張要做5年預測?」

學員所提到的稻盛和夫主張,出自於2015 年他出版的著作。1959年初創京瓷時,他發現,「商業世界常要求人們描繪5年、10年後的經營計畫;但現實中萬一無法按計畫進行,人們心情就會變得消沉,受到挫折感折磨,思維模式就轉為消極、退縮,反而帶來負面衝擊。不如卯足全力活在今天,就有機會看到明天。」

在京瓷成長初期,他只做詳細的一年年度經營計畫,不做長期規畫。(但其實京瓷在度過高速成長期之後,也不免俗訂定了5年長期計畫。)

李鴻基回應,5年計畫重點並不在於是否能100%執行。而是藉由訂定計畫過程,可以幫助企業經營團隊建立起策略的深度與廣度。

「特別是大型國際機構投資人,會從中檢視經營團隊的商業假設與經營邏輯,看「你這個創辦人、這個執行長,知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講什麼?甚至有沒有能力做到?」他指出。

重點不是設目標,是讓員工相信「一起做,就能達標」

其實在稻盛和夫後期的著作,他對於企業5年計畫有不一樣的關注點。他說,「問題不在於設定目標,而是經營者是否能讓所有員工相信『我們一起做到XX,就能達成目標』。經營目標就是經營者的意志,而能否落實的關鍵,在於經營者能不能將自己的意志轉化成公司所有成員的意志。」

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否訂定5年計畫,本身並不是目標;外部機構投資人用5年計畫檢視企業經營者的經營邏輯與策略假設,作為投資的信心基礎;公司的董事會、員工則以5年計畫來觀察經營者的意志是否貫徹。關鍵都是「信心」。

企業是否能夠建立長期策略論述,贏得組織內外的信心,必須靠企業主動溝通自己的價值,說出有說服力的故事做起。

○台灣唯一,只探討失敗個案的CEO課程,失敗,100%可以避免。不要等到親身跌倒才後悔!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