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全球最大物流集團、中國京東物流創辦人劉強東,親自為自家直播帶貨開台站台,1小時流量破2000萬人次。但高流量不是重點,真正讓人跌破眼鏡的是,主播「劉強東」並不是「劉強東」,而是他的AI替身——採銷東哥,宛如真人。

劉強東的AI替身直播引出一個問題:未來用AI直播帶貨,可以24小時不間斷,這樣收入也會跟時間一起翻倍嗎?

答案是「不會」。就算直播主可以開24小時的台,用戶也不會看24小時。 

什麼時段開播,才能吸引人潮、創造收入?

根據就醬播的用戶行為分析,台灣直播帶貨的銷售熱門時段,落在週一至週五的晚上9點~12點,其中,週三、週四是一週的高峰。

以流量數據來看,週間晚上的觀看人數,比週末觀看人數多出三分之一。可以說,在熱門時段做直播帶貨,才有機會把收入提高三分之一。

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點最熱,而不是直覺認為的周末假日? 

直播帶貨的主力客群

先從台灣直播帶貨的用戶說起,35歲以上的女性用戶是直播帶貨消費主力,佔比高達8成。

這群人的用戶輪廓:

大多數為家庭主婦或小資女,有一定的消費能力,或掌管了家庭支出。每天下班回家、送小孩上床後,才有空檔開始享受Me-time的休閒娛樂。反而到了週末,還要帶小孩、過家庭日,失去了個人的專屬時間。

對35歲女性來說,平日晚上9點到10點能選擇的休閒娛樂有限,要麼追劇、玩遊戲、逛網購、聊天,要麼看直播帶貨。

與其他選項相比,直播帶貨多了人際互動,不用出門,就能在直播空間找同溫層取暖,這是直播帶貨創造的附加價值。

這就像是大學社團的附加價值,往往成為直播帶貨業績成長的底層邏輯。就像每天喝奶茶的人,喝的不只是奶茶,也喝「療癒」;直播帶貨的消費者也不光只有購物,他們是在「愛自己」、「做自己」,滿足內心的小女孩。

直播帶貨和實體通路互補 

再從商業邏輯來看,疫情期間,許多零售品牌意識到,實體通路有可能變成孤島,銷售的空窗期遙遙無期。因此開始正視OMO虛實融合(Online merge offline)。

直播電商可以填補實體通路打烊後的銷售時段,還能發揮互補效果。一方面,消費者在接觸品牌行銷資訊後,需要時間消化,線上直播能提升品牌知名度,加速轉化率;另一方面,直播帶貨正好在主力客群心防最低的時候銷售,有助於提升銷售額。

「選時段」可說是直播帶貨入行的第一個門檻。在疫情期間,許多百貨紛紛做起直播帶貨,多數在「選時段」這關就卡住,最後無疾而終。

這提醒了我們,現在的資訊傳遞管道已相當分眾,分眾銷售不是單純把商品放到其他通路而已,而是要重新了解消費者的使用行為和底層邏輯,才不會砸了大錢,又發揮不了效果。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