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瘋潮行銷》這本書,書中提到的STEPPS理論,為所謂「爆品」提出拆解公式:社交身價(Social Currency)、觸發物(Trigger)、情緒(Emotion)、曝光(Public)、實用價值(Practical Value)、故事(Stories)。

  • 社交身價,讓人看起來聰明、很酷、有創意、好理念、獲得地位與象徵的商品。
  • 觸發物,環境上觸發人聯想到的產品、創意、理念,並且提醒人談論商品。
  • 情緒,因為在意,就會分享訊息或理念。
  • 曝光,曝光度勾起模仿心理和社會認同。
  • 實用價值,節省時間、改善健康、省荷包、實惠、難以置信的CP值。
  • 故事,用創意包裝成更動人的故事,讓大家提及。

疫情期間,2個有趣觀察

全國防疫警戒升三級後,國內旅遊嚴格受限,旅遊本業沒辦法做了,宅經濟與食物成為旅遊平台上快速轉型的新生意。其中不可忽視的,是銷量一飛沖天的甜點,無論是日式刨冰、冰淇淋、肉桂捲、司康,都是一開賣就熱銷。除了台灣用戶的甜點熱潮,疫情期間,我們在日本的會員則愛買甜度很高的水果,例如台灣的芒果、鳳梨、釋迦。這些商品,沒有搶到SEO(自然搜尋排序),更沒有前置時間做話題,也沒有砸廣告推廣,究竟為什麼可以掀起搶購熱潮?

甜食的「異常熱賣」,我們始料未及。緊接著,當每日確診數呈現個位數,疫情逐漸退燒,甜點的銷量也快速退燒,逐漸被旅遊商品的預定取代。愛旅遊的消費者,和愛甜點的消費者,為何具有重疊性?為何在消費上又具有互補性呢?

另一個例子,根據我的觀察,旅遊商品最棒的推廣時機點,不是週末將至時,而是連續假期最後一天的晚上,尤其是距離睡前幾個小時的時段。過去4年的數據,都得出同樣的結論:連續假期收假前夕、週日晚上,就是旅遊商品行銷推廣的珍貴時段。此時寄發給會員的新品訊息,往往會有很好的成績。旅遊商品的最佳推廣時機,為什麼是假期最後一晚?為什麼假期還未結束,就可以創造一波銷售高峰?如果拆解STEPPS理論,可以怎麼解釋呢?

沒搶到SEO、來不及推廣⋯甜點銷量為何竄升?

甜食的熱銷,當然可以用療癒、放鬆這項功能來解釋。疫情嚴峻,旅遊計畫遙遙無期,這在消費者心理,理當會有所影響。

不過,若以STEPPS進一步拆解,可以看到更深一層的邏輯:以幾檔秒殺的「全台司康大賞」、「全台肉桂捲大賞」為例,這種一盒收羅全台排隊名店的企劃,本身就能為消費者提供社交身價(S)。軟封城閉關在家,看到大家在社群平台貼的名店肉桂捲,已足夠讓人羨慕,更何況是一整盒名店大集合。

再來,因為是「名店集錦」,店家本身具備話題性,幾個店家的串連起來的理念和創意,更具備被報導、被傳播的機會。透過媒體的主動報導,更能增添消費者轉發訊息和談論的機會,這就是觸發物(T)。而當主動傳播的媒體或意見領袖達到一定數量,就更能勾起消費者的注意力,也就是曝光(P)。

等不到疫苗、登記不到殘劑⋯疫情期間被新聞弄得心浮氣躁的消費者,可以藉助甜點盒的消息,主動分享給同樣喜愛甜點的朋友,開啟正面話題,也是很好的談資。這是情感上的分享,也就是情緒(E)功能。

最後,不只價格實惠,免出門、免排隊、免一家一家買,讓實用價值(P)提高。再透過故事(S)行銷,把名店串連的背後理念說出來,自然就能製造出行銷爆品。

假期還沒結束,就能搶到下一波連假商機!

旅遊商品的推廣時機,也可以運用STEPPS進行拆解。我假設的情境是,面對假期的結束、隔天上班的壓力,消費者多少會有一些收假症候群。尤其睡前整理出遊照片,不論是傳到Line群組,或是發到社群帳號跟親友分享,都會激起人們想延續這份美好經驗的欲望。這就是書中提到的觸發物(T)和情感(E)關鍵因素。

換句話說,收假前一晚的推廣成效之所以好,其間因素不是我們提供的旅遊新品,而是消費者在回顧旅遊美好記憶時,我們的商品剛好出現在他的手機訊息、電腦螢幕,如此而已。

疫情下,焦慮不安的情緒;收假前一晚,對美好假期的念想。旅遊平台的消費者,在這些時間點成為了暢銷新品的消費者,推升了一波銷售,那你呢?你的生意上,是否也有類似STEPPS的關鍵感染力,可以推升你銷售的機會呢?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