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已經是一部舊劇集,主要講一位名叫甄嬛的女孩,從單純少女開始打怪升級,最後大權在握,當上皇太后的故事。同時,它又有很多條故事支線,展現了很多其他人物的不同命運。

你如果看過這部劇,除了主角甄嬛,一定也會對皇帝、皇后、華妃、沈眉莊等諸多人物有印象。

不管你是每天配著《甄嬛傳》下飯,還是完全沒看過,都沒關係。我們要研究的是,《甄嬛傳》為什麼能成為中文劇當中的電子榨菜一號(編按:中國用語,指吃飯時配飯看的影劇)。

《甄嬛傳》在2011年首播,十幾年來從未從市場退出,始終活在中文網路用戶的談論中,而且直到現在,每年仍然能替製作團隊帶來上千萬元的收益。

在我看來,《甄嬛傳》有2大關鍵特質,它既有超越人物和人群的價值主張,又是一座足夠豐富的大型共用情境資料庫。

1.造物主世界觀+角色價值觀

人在單一事件中會表現出某個價值主張。例如該不該投餵流浪貓,該不該容忍公共場合孩子的哭鬧。如果你在不同事件裡展現的價值主張背後的立場和邏輯是穩定的,我們就可以說,你有穩定的價值觀。

而當你是一個創作者,你的某個價值觀表現在你創造的某個內容和情感宇宙裡,並且產生關鍵作用的時候,你就擁有了造物主的身分,你的價值觀就變成了這個宇宙裡的世界觀。

所以,當我們把《甄嬛傳》視為一個甄嬛宇宙時,創作者的價值觀,就是一種超越人物和人群的 

扎實的價值主張

《甄嬛傳》這部電視劇的原著是網路小說《後宮・甄嬛傳》,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擬的朝代。如完全遵照原著來拍,今天的《甄嬛傳》可能就是一部普通的言情戲劇。

但導演鄭曉龍接手這個任務之後,做了很關鍵的改編。鄭曉龍把故事設定改成在清朝雍正皇帝的後宮裡,還調整了一部分人物的經歷和劇情。他做這些改編,一方面是為了回應當時的監管要求,另一方面是為了讓故事呈現他想要的批判性。

批判什麼?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會。鄭曉龍在《甄嬛傳》的開拍記者布會上說,這部劇是拍來反封建的。也就是說,他為《甄嬛傳》定的基調不是簡單展現後宮的打怪升級,而是透過展現女性不得不宮鬥的命運來反封建。

整部《甄嬛傳》因此也就有了這樣一個設定:封建制度之下,人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人人都是犧牲品。

這句話,就成了劇中女性命運的底層驅動力。女性入宮選秀,就相當於走上封建制度之下的考選之旅。進入後宮,就相當於進入職場和權力場開始謀求事業。而謀求事業需要付出的代價非常大,也就是她們的人格和生命。

有了這樣統一的世界觀,再疊加上不同角色各自的價值觀,就能碰撞出非常豐富的人物動機。不同角色雖然行為各不相同,但在這個大設定之下,都能合乎邏輯。 

2.大型的共用情境資料庫

《甄嬛傳》還有另一個情緒價值點:它是一座大型的共用情境資料庫。

投射自我、尋求共情

情境資料庫指的是什麼?指的是《甄嬛傳》展現出來的情境夠豐富,又夠經典,能夠讓各式各樣的人在裡面找到角色和劇情來投射自我、與之共情。

在空間上,它涵蓋了家庭、職場、情場和權力場。在時間上,它在7、80集的劇情裡,濃縮了主角從少女到中年的權力晉級之路。在人物上,它開出了多條劇情副線,囊括很多類型的人物。有人飛揚跋扈、有人工於心計、有人冷眼旁觀,有人認命、有人反抗,當然也有人自由散漫——大家的境遇各不相同,就連宮女、太監這樣的底層,也都有各自的人物光環。

可以說,《甄嬛傳》整部劇濃縮了權力社會中的人物百態,也濃縮了情緒的百態。雖然沒有任何觀眾在清朝的宮廷裡生活過,但只要生活在大大小小的權力結構當中,我們就可以從劇中找到共情的對象。

《甄嬛傳》最初之所以熱門,是因為第一批觀眾發現這是一部大女主爽劇。觀眾的第一個反應是,我願意代入甄嬛當大女主。打怪升級誰不開心呢?這很好理解。

等刷到第二遍,觀眾們開始感受到甄嬛宇宙世界觀的存在了——所有人都是時代的犧牲品。在劇中,哪怕是最狠毒的角色,也不是以使壞為樂趣,所有人做所有事都是被不同的遭遇、情緒和情感所驅動。就連做為權力至尊的皇帝,也有身在體系內的不得已。這樣一來,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無法讓觀眾徹底討厭。

於是,人們開始把自己代入不同的對象。堅信真愛至上的人開始代入甄嬛的一號對手華妃,堅信家庭秩序至上的人代入了甄嬛的二號對手皇后,被冷落的人也可以代入甄嬛的好友沈眉莊。

高效共情仲介

人們把《甄嬛傳》當成大型情境資料庫使用,一方面是因為可以跟劇中的角色共情,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座情境資料庫是共用的,能夠幫人們跟素不相識的人建立共情,而這讓它在今天的互聯網和社交場合,成了一個非常高效的共情仲介。

這種共情仲介的第一個作用展現在劇集的彈幕上。無論你是否看過《甄嬛傳》,我都建議你找個時間打開優酷,配合著彈幕,看看第一集。你要重點看的就是彈幕。

我提醒你注意兩個關鍵片段。第一集開始不久,少女甄嬛在寺廟裡為愛情禱告,說「信女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這時候你看彈幕,就會發現觀眾也在彈幕裡各許各的願:「信女願2023考試上岸」、「信女願家人平安」、「信女願成功懷孕」等。

又過了幾分鐘,秀女沈眉莊的家長驗收她的選秀準備工作。家長問她:「若是皇上問你讀過什麼書呢?」劇中的沈眉莊答《詩經》、《孟子》之類,而彈幕也跟著刷《高等數學》、《系統解剖學》、《無機化學》、《驗光技術》等。觀眾是在幹什麼?是在報自己上學時的主修科目教材。

看到這兩個關鍵片段你就會明白,《甄嬛傳》的劇集加彈幕,是一個打通了不同溫度層的「網路team building基地」。

劇情就是槓桿,藉由這個槓桿,可以看到其他陌生人正經歷什麼、關心什麼,還能從陌生網友的腦洞裡獲得意想不到的靈感和情緒資源。借著網友們的彈幕,你會發現,原來這段劇情還可以這麼理解,原來那段遭遇還可以那麼反應。

所以,為什麼有人說《甄嬛傳》刷10遍都不膩?每次來都是在跟新的彈幕網友分享互動,也是原因之一。你可能還會發現很多人在彈幕裡刷自己看劇的日子,什麼2023年4月3日、2019年12月15日,這不就是在打卡自己的團體日嗎? 

除了讓觀眾在彈幕裡互動,《甄嬛傳》這個大型共情仲介的第二個作用體現在劇集之外。

這部劇在2011年一開播就貢獻了很多經典台詞,像是「臣妾做不到啊」、「賤人就是矯情」之類,情緒張力都非常高。但隨著時間流逝,你會發現劇中很多台詞,乍聽沒那麼強的情緒張力,也漸漸開始成為流行梗。例如,「翠果,打爛她的嘴」、「這福氣給你要不要啊」、「粉色嬌嫩,你如今幾歲」等。

這些台詞聽起來平凡無奇,在其它電視劇裡也有類似的,為什麼僅僅因為出自《甄嬛傳》,就能變成流行語?原因就是,人們正借助《甄嬛傳》這個共情仲介,來降低跟其他人的溝通成本。

《甄嬛傳》被刷了十幾年以後,成了你的情境資料庫,也成了我的情境資料庫,成了王富貴的情境資料庫,也成了劉秋香的情境資料庫。王富貴並不知道劉秋香身上發生過什麼事,也不能體會劉秋香的感受。但是當劉秋香說出劇中的一句台詞時,王富貴馬上就能反應過來它是哪個角色說的,這個角色當時的遭遇和心情是什麼。於是,王富貴借助《甄嬛傳》理解了劉秋香。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情緒價值

書籍簡介


《情緒價值:被你輕忽的隱形利潤,商業競爭的下一個賽道》

作者: 蔡鈺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6

作者簡介
蔡鈺

商業觀察家,專注商業洞察20餘年。
「得到」App《蔡鈺‧商業參考》系列課程主理人。
善於以敏銳的視角、高級的趣味,以及簡潔、清晰、詼諧的敘事方式,闡述複雜商業現象背後的邏輯,課程付費使用者累計超過40萬人。

《底層邏輯》作者劉潤:「蔡鈺是長江以北我最喜歡的講商業的老師。」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