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變遷及生活型態的轉變,現代人晚婚遲孕的情況增多,不管是高齡生育或人工生殖,都會提升早產的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顯示,台灣新生兒出生率逐年下降,但早產兒的比例卻節節上升,目前我國小於37週早產兒已佔全部新生兒的10.88%,其中小於1,500公克之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居1.07%。早產兒基金會董事林瑞瑩醫師指出,台灣每年近1.5萬名早產兒誕生,這些不足月的新生兒,尤其是非常早產 (出生週數不足28週) 或極低出生體重的「巴掌仙子」,除了有較高的死亡風險之外,在日後的身心健康與行為發展上,也會比足月出生的孩子面臨更多挑戰!

掌握黃金一分鐘 守護寶寶一生

約九成新生兒能在剪斷臍帶後順利呼吸,但仍有5%至10%的寶寶出生時無法正常呼吸,尤其是早產兒。林瑞瑩醫師指出,出生後的黃金一分鐘極為關鍵,醫護人員需迅速評估並協助寶寶建立呼吸,以避免因缺氧而引起心肺衰竭和多重器官損傷。為提升醫護的緊急處置能力,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推動「新生兒高級救命術NRP」課程。此外,建議高危險妊娠者應選擇設有能夠提供母體全面多科別團隊照護,同時也設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療院所來進行產前檢查和治療,以應對孕程中或週產期的突發狀況。

呼吸窘迫症候群 早產兒第一道關卡

林瑞瑩醫師為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曾陪伴無數早產家庭度過艱難時刻。她指出,早產兒常面臨嚴重併發症,其中肺部發育未成熟,導致呼吸窘迫,無法獲取足夠氧氣,進而可能影響全身器官及組織的正常發展。早產兒的嚴重併發症除了生長遲滯之外,對孩子本身和其家庭造成最大衝擊的當屬神經學上的腦性麻痺、發展遲緩,跟呼吸系統的早產兒慢性肺病。

須長期依賴氧氣治療者 早產兒基金會補助居家醫療器材費用

以患有慢性肺病的早產兒來說,在早產兒出院之際,醫師會根據寶寶的健康狀況,評估回家後是否需要使用製氧機、血氧濃度監測器、呼吸器、氧氣鋼瓶、呼吸器、抽痰機、管灌餵食的 pump等設備;這些儀器的購買或租借費用,為許多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為了減輕早產兒家庭的經濟重擔,只要符合「早產兒基金會合約醫院治療之早產兒」、「經醫師認定出院後照顧上須使用儀器」等二項條件,即可由合約醫院社工人員協助提出申請補助,若經評估通過,早產兒基金會將補助一半的醫療器材購買或租借費用。

早產兒出生率上升,相關補助申請金額也隨之提高。根據早產兒基金會統計,2023年補助醫療器材購買租借費用總金額高達2,243,401元,相較前一年成長15%。

醫療人員居家訪視 持續照護早產兒

林瑞瑩醫師指出,林口長庚醫院首創高危險早產兒出院後由原主治醫師到寶寶家中訪視,不因出院而中斷醫療照護,且免收車資及訪視服務費。透過醫師及護理師家訪提供指導父母特殊照護技能以減輕父母親的焦慮,並確保早產兒持續性、完整性的醫療服務,使早產兒也能有正常發育及成長。除此之外早產兒基金會也運用社會捐款的方式,提供早產兒醫療補助相關費用,於民國95年起辦理居家訪視補助。近期更有國民健康署於民國111年至今辦理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畫,當中提供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家庭專業且具品質之追蹤關懷訪視,一同捍衛早產兒的身心健康。

明確制定國家政策 擴增健保給付

國健署投入早產兒訪視追蹤計畫,對早產家庭產生正面效益,但照護早產兒所需之醫療儀器設備,如前述之血氧濃度監視器、製氧機等等,仍需仰賴早產兒基金會補助。林瑞瑩醫師呼籲應將早產兒訪視(如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及出院後使用的醫療儀器設備一併納入健保給付行列。她提到,醫療專業訪視提供個別指導以確保照護品質、降低再住院率,並減少攜帶儀器設備就醫的不便及辛勞,具有提升醫療便利及增進生活品質等效用。此外,目前各縣市政府社會局兒少醫療補助已將早產兒列為補助對象,但其申請流程及補助標準不一,為確保早產兒照護品質,期待縮減各縣市差異性,消彌健康不平等。

提供早產兒家庭養育津貼 減輕重擔

根據早產兒基金會2023年資料,扣除養育新生兒既定的花費項目後,早產兒家庭在出生六個月內的平均自費金額達11萬4千餘元,遠高於足月兒的2萬8千餘元。林瑞瑩醫師指出,越早出生的早產兒需使用更多藥物,為提升照護品質,醫師通常會建議使用效果較佳或副作用較少的自費藥物,如咖啡因、動脈導管藥物及治療視網膜病變的注射藥物,但這些藥物價格昂貴,並非所有家庭能負擔。此外,早產兒還需應對輔具、早療課程及營養補充等額外費用,讓許多家庭面臨經濟壓力。因此,希望能提供早產兒家庭照護津貼,減輕他們的負擔,避免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更適合的治療或輔具。

盼正視早產兒早療問題

隨著醫療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顯著提升,但他們容易面臨神經學併發症,如發展遲緩、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及自閉症等,若未及早介入治療,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也會增加社會負擔。林瑞瑩醫師指出,早產兒從出院到小學前是黃金治療期,早期發現問題並進行早療課程,對孩子的心智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目前早療資源嚴重不足,特別是兒童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及心理師等專業人員匱乏,導致早產兒無法及時接受聯合評估,進而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林醫師呼籲相關單位應正視並迅速解決早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以避免延誤孩子的治療進程。

根據早產兒基金會的新生兒家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早產兒家庭的花費相較於足月兒家庭的花費平均高出了將近4倍。出生週數29週以下的早產兒與足月兒家庭相比,其平均花費高出了5.5倍。

極積面對問題 讓早產兒得到最好的協助

「很多早產兒的媽媽都會自責,覺得自己沒有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但寶寶會早產並不是因為媽媽做錯什麼或沒做什麼。」林瑞瑩醫師提醒早產家庭,遇到問題時最重要的是積極面對及處理,如此才能為孩子爭取更多資源。此外,若家中有二個以上的小朋友,建議要適當調整資源與心力的分配,讓家中其他的小朋友也能獲得應有的關注。

從臨床經驗來看,家庭的支持與復健對早產兒的未來至關重要,家人的關心與教導能讓早產不再成為孩子成長的障礙。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國家的責任,在早產兒基金會的努力下,期盼能夠制定更明確的國家政策,共同守護這些脆弱的生命,確保每位早產兒都能獲得持續、全面的醫療服務,讓他們健康成長,迎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