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府在經過嚴謹評估之後,正式宣布開放美國豬肉商品進口,此項政策觸動了大眾對於肉品進口議題的敏感神經,大舉反對旗幟者不在少數。在捍衛食安權利的同時,也許我們可以先從正確認識究竟進口了什麼?吃到了什麼?又影響了什麼?「萊克多巴胺」到底是什麼?再來判斷「它」有多可怕?

恐懼所謂何「萊」?認識國際普遍使用的飼料添加物

全台民眾最害怕的,不外乎就是進口美豬後會受到其中添加物的不良影響,危害身體健康。眾所周知,此飼料添加物是「萊克多巴胺」。然而萊克多巴胺究竟是什麼?這其實是歷經多年嚴謹研究,為了提升牲口肉品產量與安全使用所發展而成的飼料添加物,可減少飼料用量、增加瘦肉比例、降低脂肪比例,包括日本、南韓、墨西哥、加拿大、美國等政府主管機關都判定其在人類食用上是安全無虞的。而台灣多年前也已針對萊克多巴胺完成了風險評估,並在2007年通知世界貿易組織,台灣計劃制訂牛肉和豬肉的萊克多巴胺最高殘留容許量標準,目前,也已在兼顧食安考量與照顧產業之前提下,緊跟國際規範,並以高於與我國飲食習慣相近的日韓標準,適度開放進口。

萊克多巴胺不等於被禁止之瘦肉精

一般對於美豬或所謂萊豬的排拒大抵來自於三個字:「瘦肉精。」瘦肉精或稱乙型受體素其實為四十多種添加物之泛稱,萊克多巴胺只是其一,且是其中最安全的一款。萊克多巴胺屬水溶性化合物,在體內代謝速度很快,在24小時之内便可以從人體排出85%,也因此基本上並不會造成在體內長期殘留之副作用。

目前國際普遍遵循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之規範,此機構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63年設立,負責制定統一協調之國際食品標準、準則及行為守則,其制定的標準是每公斤體重1微克以內。

來到日常生活中,吃到多少才算超標?「依台灣政府訂定的ADI(每日每公斤體重可接受之安全攝取量)為1微克(即百萬分之1公克或十億分之1公斤),而每公斤肉品的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量是10微克。標準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合計安全攝取量60微克,60微克除以10微克,試算出每人每日可安全食用的肉品量高達6公斤,即使每日吃到6公斤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吃一輩子也是安全的。」而拉長時間軸來看,萊克多巴胺自1999年起已被美國核准食用,21年來,美國三億廣大人口包括數十萬台灣移民,從未有過發病案例。總為食安議題擔憂的大眾,沒有過度恐慌的必要,有此初步概念後,再進一步來了解,飼料添加物在產業中的角色與必要性。

想要食在安心 適量「添加」不是壞事

「不要使用不就得了?」雖然聽明白了,也許還是會這樣想著。實際上,為因應日漸增長的全球人口飲食需求,兼顧產量、成本與消費價格之平衡,飼料添加物目前仍不可或缺。美國作為畜牧農產大宗提供國家,兼具營養均衡、規律作業與效率分工的方式是其特色,2007年美國豬肉工會更提出「豬肉品質保證計畫升級版(PQA Plus),並延續至今,以確保維持國際最高品質與最高食品安全標準。在豬隻飼養過程中,惟有視其成長情形適時適地的調配營養素,餵養與成長效率才會好。研究顯示若完全不使用農化品,估計食品供應將因農業害蟲和疾病而下滑30%到40%,影響甚鉅,透過製造商與各國主管機關的高標控管,一方面可達理想產製狀態,更能同時保障民眾食的安全。

後疫情時代,全民對於所吃所用與環境有更深層的探索與期待。現代化科技產物不是原罪,在恪守安全的底線之下適度的運用,能有效提升農畜產品的品質與產能,提供大眾更充裕的飲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