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級央行週」登場前夕,6月10日,美國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升至8.6%,創逾40年新高,市場預期聯準會將加大升息力道,部分金融機構甚至喊出會升息4碼,亦即1個百分點,美股應聲重挫。

近期美國、英國、瑞士、台灣等央行均將宣布利率決策。6月16日,台灣央行召開理監事會議,而台灣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通膨率)也升至3.39%,創近10年來最大漲幅,讓央行陷入打通膨或救經濟的兩難處境。這次利率政策會有多「鷹」,備受市場關注。

去年第4季以來,通膨明顯發酵,國民美食雞排每片價格直逼百元大關,漲幅超過3成;超商販售的「桂冠湯圓」一盒漲到60元,漲幅達15%;雞蛋交易行情5月年漲幅也高達3成。

雖然最新通膨率為3.39%,但從民眾的角度感受,物價「不只漲3%,而是30%」。但薪水漲3%都難,今年經濟成長率恐怕也只有3%多,多數人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不過,官員「就數字論數字」,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表示,今年有通膨壓力,但沒有真正構成通膨:全面、持續、顯著上漲的定義,儘管5月通膨率升高,但還是比大部分國家溫和。

預期心理也影響物價!
央行去年底就激辯升息

我國物價真的沒有全面、持續及顯著上漲嗎?央行理事們顯然有不同的看法,從央行4月底公布的最新理監事會議紀錄可見端倪……。

該會議紀錄雖隱藏發言人名,卻記載發言內容。今年3月的理監事會議中,多數理事都指出,通膨率已連續數月高於2%,主張升息抑制通膨。有位理事更直指「台灣實際的通膨壓力應較數據高出許多,」預期俄烏戰爭的後續效應將相繼發生,尤其對能源交易的位移,以及供應鏈的衝擊,恐致更長久的影響與效應。

不包括主席的12位理事中,半數都點出「預期心理」的問題。其中一位理事分析,通膨對不同所得的家計部門會有不同的影響,購買頻率高及民生物資漲幅較整體通膨率高,大眾易感受物價上漲,「通膨預期」也將上升。

觀察5月最新數據,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物價通膨率為7.22%,是總體通膨率的兩倍;17項重要民生物資價格漲幅也達5.25%,難怪大家都深感通膨之苦。

現行通膨這麼計算!物價指數組成7大項,食物、居住權數占比高
(圖表製作者:沈婉玉)

為何民眾感受差很大?經常性購買物價漲幅,遠高於總體物價
(圖表製作者:沈婉玉)

事實上,最早跳出來提醒「不應輕易將物價上漲解釋成短暫性現象」的人,是央行副總裁陳南光,他去年9月時就公開呼籲,維繫過去低通膨的結構性因素已鬆動,通膨預期說變就變,若「眼見為憑才要調整」恐喪失央行抗通膨的公信力。

美國通膨率逼近9%,台灣才超過3%,為什麼要緊張?因為,通膨也會輸出,大國通膨壓不住,就會傳染到全世界,台灣物價也將受到影響!

陳南光提醒,主要國家的通膨走勢以及貨幣政策的效果,會經由商品及勞務貿易、國際金融交易與資本流出入等管道,影響其他國家,尤其是台灣這種小型開放的經濟體。

陳南光的論點在去年底央行理監事會中引發激烈討論,當時預估全年通膨率仍未超過警戒值,主流觀點認為物價上漲屬短期現象,只有高房價問題須注意,與其升息引發全面殺傷力,不如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打炒房即可。

儘管去年底央行決議不升息,但顯然「鷹派抬頭」,9位理事連番對通膨示警。此外,也有理事提醒,須觀察房價上漲是否帶動房租上漲,使通膨升高;以及未來綠色能源將取代傳統石化燃料,這些長期結構性的調整都會衝擊物價,物價上漲恐怕不只是短期現象。

甚至有4位理事,態度強硬的直接建議,若通膨壓力持續升高,下次理監事會議可考慮升息。果然,央行3月決定升息1碼,正式「由鴿轉鷹」。

凍漲油電變隱形成本!
債留子孫且不利產業發展

為什麼央行理事要糾纏於通膨問題?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解釋,通膨是領先指標,貨幣政策是落後的措施,通膨預期像星火,可以燎原,「(貨幣政策)不及時打,(通膨)將會是脫韁野馬。」

以野獸來比喻,王健全說,當野獸在睡覺時,貨幣政策按兵不動,但當野獸一有動靜,就要開始動作,才會有效,否則野獸跑出去就很難拉回來。

那麼,政府是怎麼壓抑通膨怪獸的呢?

在台灣,政府抑制物價的動作,通常快過央行貨幣政策,一有通膨風吹草動,政府就會先跳出來採取相關措施,如透過調控油電、瓦斯等價格,抑制相關物價的漲幅。至今,油電價已凍漲超過4年、天然氣凍漲1年。

但凍漲,得要付出代價,銀彈有限總會無以為繼,且當短期調控變成長期措施,造成的影響就不只是債留子孫而已。

近期俄烏戰爭加劇原油等能源價格飆漲、一度創下近14年新高。台化董事長洪福源分析,每度電價成本超過4元,但電價不到3元,成本高於售價,形同國家虧錢,由全民負擔。

台灣最大的汽電共生民營業者台塑集團,董事長林健男也在今年6月股東會後直言,企業發電成本高於售價,「這生意哪有法再繼續做?」

根據台電公告,今年1月至4月虧損469億元,對比去年同期,燃料支出幾乎翻倍,「賣越多、賠越多。」

負責進口發電燃氣的中油更慘,因吸收漲價成本,4月底累計虧損已達836億元,虧掉超過半個資本額。

中油評估,若國際油價漲到每桶150美元,虧損將達5千億元,將近4個股本。

以中油最新公布的油價來看,國內油價因應國際油價上漲,九五無鉛汽油本週要從每公升31元漲到40.8元,但因貨物稅調降及啟動亞洲鄰國(日韓星港)最低價、物價雙重平穩機制,政府及中油共同吃下增加的9.8元,所以油價不變。

為何要維持亞洲鄰國最低價?這樣做要付出什麼代價?

看能源油價》凍漲解短期之苦,長期扭曲卻傷害經濟
(圖表製作者:沈婉玉)

居住成本難被「查」!
租金長年低估、房貸不列入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質疑,油電凍漲讓民眾減輕通膨之苦,但凍漲成本最後仍是全民埋單,政府收稅後重分配,短期可進行價格調控,但長期扭曲價格恐會誤導資源配置,有利於傳統製造業的同時,卻與政府推動數位經濟、智慧產業的方向不符,「手段和目的自相矛盾、長短期目標打架。」

除了政策性控制價格外,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算法也值得商榷。陳南光指出,房租占通膨率的權數很高,但房租卻有低估的情況,是台灣長期通膨率偏低的另一大因素。

我國租屋市場不健全,目前只有仲介出租房子才有實價登錄,但大多數房東租屋都不會透過仲介,在房東避稅不申報或低報下,恐難查得實際租金價格。

再者,主計總處查價,是將房租當作住宅成本,對「自有住宅設算租金」採「租金等價法」計算,意即假設消費者租用自己的房屋,他願意支付多少租金,但一般人心理,都會把自己要付的租金降低,用此來估算房租,也會低估通膨率。

不少人直覺認為,家庭住宅支出最大宗是房貸,若要真實反映消費者面對的價格變化,應參考房價、房貸。不過,主計總處是將房價歸屬「資產」,購屋支出不計入物價指數,租金等居住服務才會納入。

「CPI失真是全世界都有的問題,」王健全表示,國內外通膨壓力大,現在只是用韁繩拖住通膨野獸,遲早拖不住,恐須加大力道。

看居住成本》房價狂飆,租金卻長年躺平?
(圖表製作者:沈婉玉)

物價項目也得跟流行!
英國增改,讓通膨不失真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周雨田表示,物價指數是央行制定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如果低估通膨的嚴重性,恐會影響政策判斷,在貨幣政策上失去先機。建議隨著經濟結構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物價指數的項目組成、權重也要隨實際的變化做調整,如民生物資價格變化會影響通膨預期,應要更為重視。

英國的做法或許可供借鏡。英國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消費者物價指數新結構,新增19項,刪除15項,意在反映真正民生經濟狀況及社會趨勢,讓通膨率盡量不失真。

例如,因應在家工作興起,英國統計局不再調查西裝價格,改列夾克和外套;新增的抗菌濕紙巾、運動內衣、寵物項圈等,則是因應民眾疫情活動,以及寵物飼養率增高。

在健康和環保意識推動下,素食人口增加,豆類罐頭和無肉香腸,也首次進入調查項目;另外,在智慧型手機應用普及下,字典、地圖也不再列為查價項目。

英國修改物價指數項目結構後,獲得務實的讚譽及信任。隨著通膨率一路升高,英國央行開G7央行第一槍,去年底開始升息,已連4次升息以遏制通膨。

英國快速改變物價指數項目,反映人民真實感受;政府進行物價指數項目結構調整時,也應參考其做法,掩耳盜鈴不如正面迎戰,唯有務實面對真相,用正確的數據做正確的決策,才能提前因應,降低通膨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