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夏季,摩根大通集團亞太區副主席暨台灣區總裁錢國維,帶著家人來到了一間西門町的小公寓。公寓外頭,是人聲鼎沸的商圈街市,而公寓走廊卻光線昏暗,漆牆斑駁,形成強烈的對比。
他們一家人拾級而上,停在某一戶門口。地上好幾十雙鞋子,擺放得整整齊齊。打開門,20坪不到的空間,擠滿了幾十個年齡12歲至17歲不等的青少年面孔,在屋子裡正上課後輔導班。
錢國維探訪的,是夢想之家教育基金會創辦時的第一個基地。「當我看見門口的鞋子擺得整整齊齊,我就知道,這裡的人一定做對了什麼!」
夢想之家是一個專門輔導家庭弱勢生的慈善團體,透過陪伴與課輔,幫助他們度過人生黑暗期。起初,他們針對國高中青年開立免費的課輔才藝班,讓學習資源不足,甚至差點進入幫派的青年,能夠順利考上大學,步入人生正軌。
當時,夢想之家創辦人廖文華透過「幫助這些青年拿到滿分」的熱血號召,成為「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得主。錢國維當下覺得他是位非常無私的年輕人,願意幫助這些孩子,不讓他們的發展受限,甚至誤入歧途。經探訪後,廖文華的用心啟發他也協助夢想之家。
從個人到集團給資源 摩根大通投入上千人次志工幫助青年就業計畫
台灣摩根大通長期致力於社會公益,透過與各類機構合作,培訓弱勢婦女和青年獲得發展中產業需要的技能,讓他們更有效地獲得證書、技能、學位和相關的工作經驗。
摩根大通相信,商業發展與在地動能息息相關,因此,他們不停的投資在地、支持在地、回饋在地。
夢想之家解決社會問題的理念,正好與摩根大通長期耕耘、回饋在地的行動不謀而合。然後,一場更大的青年協助計畫於是展開,也開始夢想之家與摩根大通的合作。
夢想之家除了獲得資金支持,台灣摩根大通員工數不過500人,八年來卻投入兩千多小時志工時數,協助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訓計畫──職涯孵化器。
他們一同合力,建立大三學生至畢業後進入職場的培訓計畫,幫助經濟或是家庭弱勢背景的年輕人提供就業技能培訓及就業配對。計畫特別之處,加入了職後的陪伴及導師計畫,維持學員們的就業穩定度,支持他們在職業生涯中繼續成長。
近期,他們更導入Future Work概念,提供程式語言、資訊工具使用相關培訓,培養學生的科技硬實力。
而摩根大通除了幫忙設計職涯孵化器課程架構,志工們也針對學生找工作時的幾個痛點:不太會寫履歷、面試沒自信或臨場應變不夠快等,親自修改履歷,也在周末時舉辦模擬面試,要求學生穿正裝,進行一對一或多對多面試,以助他們適應各種在求職上可能會碰到的挑戰。
換句話說,在摩根大通的支持下,夢想之家進一步把原本關懷的範圍,從弱勢青少年再往後延伸,直到協助他們找到第一份工作。
改變弱勢青年命運 職涯孵化器做青年依靠
「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摩根大通的員工都像我一樣忙,但我們從來不是開支票給錢而已,還投入時間深度參與公益活動。」錢國維說。
於是職涯孵化器成為了台灣少見、企業長期、深度參與的公益活動。廖文華相當敬佩的是,從「夢想標竿學校」到「職涯孵化器-青年就業人才發展計畫」,摩根大通從就學到就業能一路陪伴,不僅是支持計畫的課程架構,還帶領員工一起進入計畫,藉由導入企業的管理模式,「每季檢討一次成效、每二至三年做一次創新」,使得夢想之家在培育青年時,能更有組織、制度。
多年合作下來,雙方早已成為默契絕佳的夥伴。例如,錢國維不時會給廖文華許多營運上的建議,關心夢想之家的整體狀況和其年輕人的需要。從一個公益行動出發,不只改變社會,他們更變成戰友,一起做弱勢青年的依靠。緊密的合作,讓職涯孵化器成立八年培訓近2,000位學生,其中811位學生接受平均1-3年系統性培訓後, 超過8成的學生皆穩定就業達6個月,且平均起薪達37,660元新台幣,皆高於新鮮人平均水準。
弱勢青年的命運被翻轉,錢國維更是一路看著他們成長。如今我們八年的計畫能夠幫助這麼多的孩子,幫助他們發光。「這就是對的事!」錢國維強調。
對的事,就持續做,累積一段時間,就能形成一股堅強的力量。長期的陪伴,擔任志工已成為摩根大通員工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在業務會議上,若談到要幫夢想之家辦活動,Carl便會約相關同仁一起討論,」汪慧玲補充,這些志工經歷不僅進一步發展我們員工的技能,更培養願意幫助他人成長的人格特質。
提及未來,錢國維認為全台灣都有需要協助的青年,但只靠少數企業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他呼籲,「希望更多企業、更多人一起投入,支持夢想之家和我們的下一代」。
改變,需要更多人一起「做對的事」才能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