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個行業,都有人可以突破既有的產業天窗,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一個新事業,到底應該從哪作為起始點呢?這次的商周文章,又是一篇100分推薦的好文,解析從《我可能不會愛你》到《想見你》,這些破紀錄的台灣影劇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在業界待過的都知道,成功都是帶有洞察的。

大部分的人都看過網路上流傳的一句話:「所謂瘋狂的定義:就是用一樣的方式,去處理一樣的問題,卻希望得到不同的結果。」

這句話道盡了多少事業的基礎「差異化思維」。所有的新事業,都起始於三個點:

一、最佳的消費情境

所有事業的本質是一件商品或服務,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就決定了事業的基礎。一個成功的事業消費者肯定是愉快、享受的,創業家是否看到了一個最佳的消費情境,基本上就是最關鍵的基礎。要是在那畫面中沒有消費者開心的場景,怎麼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

二、客群的市場規模

產品價值 x 市場規模 = 營收規模,你聚焦於服務某個客群就決定了營收的規模,這就是所謂的賽道,要是你選擇的客群是小眾市場,就注定了事業規模大小,除非增加其他產品線或是轉型。

三、差異化的思維

有些創業家曾經問我:「老師,創業之前有哪些事情,可以先準備好嗎?」

有,了解既有產業的營運結構與營運痛點,針對痛點去思考自己的解決方案。因為一個事業的興起絕對不是只靠努力,而是靠資源的重新分配,創造不同的營收模式,創造長期的優勢。

所以,對於想要從事的事業,你是否有長期改良營運結構的方法呢?

看了商周這篇報導後,我才知道友松娛樂董事長薛聖棻,娛樂圈的「薛哥」就是深諳此道,而且還可以不斷產出代表作,改變了偶像劇的製作流程,開啟國內第一個製作公司與電視台合資開拍的模式,改變了商業模式、營運結構,讓製作公司可以跟著一部部成功的電視劇創造新的營收高峰,也才能夠真正好好的培養團隊。

假如創業家是一位掌舵手,他看到了一個未知的新世界,團隊則是協助他規模化這洞察的角色,而這是薛哥另一點成功之處,他引進了團隊分潤制,讓旗下的製作人可以享有工作的安穩性與薪資的競爭力,所以他可以從《我可能不會愛你》、《必娶女人》到《想見你》,製作團隊都是同一批人,在每拍一部就解散團隊的演藝圈很罕見,才能踏踏實實的累積團隊經驗與執行默契。

我想從產業的痛點,到團隊人才經營的優化,在他人眼中的事業奇蹟,對薛哥來說卻是按部就班、條理明確的道路,也許不一定次次成功,卻也都在逐步優化,接近自己的目標與對產業的認知。

我們是否也掌握了經營事業的三個關鍵,能否讓人才可以安穩的工作呢?這大概是每位創業家都要時時警惕的事情了。

*每月專屬QA直播!歡迎事先提問,老師線上親自解答:發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