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睽違兩年,日本邊境開放商務客入境,我們終於有機會讓推遲已久的日本之旅成行。這趟旅程,我們需要與潛在投資者、未來合作夥伴會面,討論在日語市場成長和擴展的最佳方式。

一次午餐會上,日方合作夥伴介紹了一位非常知名的管理顧問,他也出版了許多關於日本新創公司和高效生產方法的書籍,書中不僅解析時間管理理論,也有分析日本新創公司和企業何以成功、何以失敗。

當天,他分享了過去30年為豐田等日本大企業提供諮詢服務的經驗,以及他認為新創公司失敗的常見原因。儘管他的經驗聚焦在日本,但他的經驗適用於所有亞洲新創公司。

亞洲企業通病:決策者大多工程背景出身

他說:「歐美國家的社會充滿了不同膚色、背景、國籍的人,他們從一開始就非常習慣於從不同意見創造出火花和討論。但對多數亞洲公司,如日本、韓國和中國,由於社會通常更加保守、傳統、較不多樣化,許多人具有相似的背景、文化、價值觀,因此不容易創新,也難以應對快速變動。

從歷史上看,許多亞洲經濟體是在30或40年前,在製造業、高效率營運的背景下興起。這意味著許多創辦人或當前的決策者大多是工程背景出身。在當時,這可能不是一件壞事,但現在在數位革命的時代,不同數位服務如Facebook、Google、亞馬遜以病毒式速度迅速被採用,那種心態會讓你陷入困境、反應遲鈍。

一、團隊組成背景,盡量單一?

因此,我們始終建議我們的客戶:在選擇創辦團隊、未來投資者時,盡可能擁有多元化的團隊。創辦團隊不該都是工程師,而要是一個由工程師、業務和行銷專業組成的團隊。投資者更是如此,日本投資者有一種非常有趣的心態,非常保守、非常規避風險,當他們在看創始團隊或其他投資者時,他們往往希望看到盡可能少、盡可能單一的背景,以避免未來衝突。但當團隊內部討論過少、衝突也少,每個人的意見都相同,創新腳步就會變慢。

二、產品夠強,自然就會賣?

我們常遇到的第二個挑戰:工程師對產品太過自信。尤其當一個團隊都是由工程師組成,他們通常很難聽進管理顧問給的建議,這很有趣,他們花了很多錢請顧問給建議,但當我們告訴他們,需要對品牌、行銷、銷售分配抱持開放心態時,工程師往往會感到被侮辱。

他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他們的產品夠強,自然就會賣,不需要行銷。這個想法當然不對,它甚至與很多歐美企業的做法完全相反:許多歐美企業,會先釋出還沒100%準備好的產品,但它的行銷和通路非常強大,因此可以藉由額外的口碑和時間,逐步改善產品。

背景單一的團隊,時常沒有足夠後援去想像產品完成之後的步驟,包括通路、推廣、內外部溝通。他們很少去想:是什麼讓他們的公司和產品與眾不同?要如何與投資者溝通,並吸引一個未來的銷售、合作夥伴?

一個偉大的產品創意,只是這趟旅程的一半。許多亞洲公司經常忘記同樣重要的另一半:除了夢想和產品,你還需要有執行團隊來真正管理、溝通、吸引外部投資者和顧問,以確保當產品真的上市時,從最初的產品創造,到銷售、再到售後服務,整個過程都是成功的,中間沒有任何問題。

全是相似背景的團隊,乍看之下實力堅強,其實整體思維會出現很多漏洞,長遠來看,更會導致團隊難以接受別人的意見。」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