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華為這家公司和產品這話題。這些年來,總有人在問:為什麼我總是做不出一個好產品?為什麼我面臨的競爭總是這麼激烈?

作為一名商業顧問,隨處參訪、隨時採訪是我的工作。看見很多新東西,就覺得好奇;看見很多好東西,就忍不住分析。見很多人、聊很多事,也是我的日常。 

這幾天,我看見華為發布了一款新產品,新一代「華為辦公寶IdeaHub S2系列」。過去我寫過不少公司,也分析過不少案例,但華為確實聊得比較少。華為這家公司,非常特別,也讓很多人關注,剛好趁著這次機會聊聊。

想做好一個產品很不容易,華為的產品力一直很強。我很好奇,他們是怎麼做的?和他們聊完後,非常有啟發,我也把自己學到的3件事,分享給你。

1.所有的一夜成名,都是默默的厚積薄發

如何做一個好產品?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自身開始思考,也就是從自己的能力出發。我會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在我看來,華為的「金剛鑽」是他們強大的聲音和影音技術開發。他們在這個領域,已經深耕29年,在聲音和影音技術上的積累,遙遙領先。所以,當華為準備把能力遷移到其他領域,把原有的能力轉化為新產品時,就會有新的思路,也會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那麼這些產品是什麼?其中一項重要的產品,就是華為辦公寶IdeaHub S2系列。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產品?華為夥伴和我分享華為IT部門統計的數據:

在華為,企業90%的關鍵決策、核心創意,都在會議室內誕生。員工工作時間有60%花在合作溝通上,主管有56%的工作時間用於開會;企業裡平均每人每天要開2.5次會議,實體會議占70%,遠端會議占30%。

看著這組數據,你就會明白溝通、開會,是華為工作中最重要的場景。溝通的效率、開會的效果,都會對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其實不僅是華為,溝通、開會、決策,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很重要。

會議室,就是公司的作戰室,但是很多公司的作戰室,卻連像樣的作戰工具都沒有。在開會的時候,想要批注、講解手機和電腦上的文件,並保存分享,但是沒有觸控螢幕,根本就做不到;要開線上會了,會議室的連結在哪裡?每次都要問半天,手忙腳亂;線上開會想要好討論,但是很多設備看看不清楚、聽不清楚,體驗很糟。

這些問題都會導致一個結果,會議不夠高效,協作不夠流暢。

在作戰室裡,如果沒有合適的作戰工具,即使有再多的開會方法,也無處施展。決策的品質也會因此下降。所以,如果能有可以提高會議效率的工具,辦公體驗和決策水準,都能提更高。

自己有能力、市場有需求,用自己的能力去滿足市場需求,就可以是產品的起點。華為,把自己To B的看家能力,轉化成企業協作的辦公產品。

在會議平板上,搭配1080P高畫質攝影機的款型不少,甚至有的還用上了4K超高畫質攝影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用戶真的能享受到4K超高畫質的視訊會議,因為整套技術太難了。4K攝影機在全4K視訊會議裡,屬於影像採集的環節,這是一個基礎。但只有採集是不夠的,要實現全4K視訊會議,採、編、傳、解、顯,各個環節都要支持4K。

就是從攝影機的影片採集、設備晶元的編碼、中間的網路傳輸,再到對端設備晶元的解碼,最後到4K螢幕呈現,端到端的每一步都要採用4K技術,而不是「某一步」或者「某幾步」採4K技術。每一步都要有的技術能力,不是誰都能掌握的,但這恰恰是華為的老本行。

華為是做資訊與通訊科技起家,中國許多政府機構和大型企業,都用華為的會議服務。對於如何做端到端的設計,會讓用戶有最好的體驗,華為經驗非常豐富。於是華為把電信供應商等級的服務,放在會議平板上。這就是華為技術積澱的成果,也是華為做產品的方法。

這讓我忍不住想起一句俗語:大炮轟蚊子,殺雞用牛刀。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有什麼感覺?

我的感覺是,為什麼有的公司產品好、競爭力強?就是因為他們積累了足夠的能力。當這個能力用到其他地方時,很可能是降維打擊,而這種積累華為花了29年。所以,當你看見一個讓你感覺驚艷的產品時,不要驚訝。因為所有的一夜成名,都是默默的厚積薄發。

2.把眼睛放在消費者身上,把心放在科技上

從能力出發,是思考我自己能做什麼。而做產品的另一面,是從消費者的痛點出發、想用戶需要什麼。畢竟,能解決用戶痛點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好產品。華為發現和解決用戶痛點的能力,在很多年前,我就有所體會。

我曾經用過華為的Mate7手機。當時我非常震驚,電池續航力太強了,很符合我的需求和期待。作為一名商業顧問,我的痛點,不是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我有時連5分鐘的充電時間都不一定有,我更需要的是一台超大電容量的手機,一天只充一次電、一次能用一整天。

而這次看見IdeaHub S2時,我又有同樣的感覺,他們抓住了一個重要痛點。這個痛點,就是投影。投影是最高階應用,據研究結果,投影的使用時間占會議平板使用總時間的60%以上。投影的問題是便捷性問題,投影就1步,但是你得先準備99步,非常麻煩。

其次,是穩定性問題,投著、投著,突然就斷了。讓開會的體驗變不好,也很耽誤時間。你想想如果是一個重要時刻,在客戶的提案現場、在向主管匯報時投影中斷,那有多糟糕?重要時刻不能出錯,我們也擔不起。

所以,這樣的問題必須解決。解決問題要先分析問題,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傳統的無線投影,最大的問題是投影端和投影幕,必須處於同一個區域網路。你想想自己投影時,會不會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要投影要連哪個WiFi?那密碼是多少?能再說一遍嗎?嗯好的,我來輸入。連上WiFi要投影,但不知道為什麼,網路好像有點問題,還是投不了。找人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吧,再調一下。弄了很久後,大家才終於坐下開會。

如果每次都這樣,不知道要浪費多少時間,嚴重影響體驗,也降低工作效率。華為就在想,能不能讓用戶在無法接入區域網路的情況下,也能投影?能不能不要4步、5步、8步、2步,甚至1步就能投影呢?

也就是說,哪怕沒有網路,我們也可以快速、穩定的投影。華為,用一種叫P2P投影的技術。你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WiFi的協議標準,只要符合這個協議標準的設備,都可以輕鬆的連接彼此,直接互聯。P2P的投影技術,目前市面上的會議大螢幕類產品,也基本沒有人使用。因為技術難度大,研發成本也大。

P2P投影技術,對設備本身的WiFi網卡、晶元和驅動等有很高的要求。想要做到,需要有深厚的研發功底,才能在產品上集成。從底層硬體到上層應用,每一個環節都要充分優化,才能提升用戶端到端的體驗。

而華為在WiFi技術上的積累和運用,也投入了很多。像是華為發布了眾多Wi-Fi晶元(凌霄650、WiFi 6+家庭網路全套晶元等等),在這方面的技術,也已經領先市場一大步。

華為,掌握了P2P投影技術,並意識到這種技術可以解決用戶的痛點,在會議中有重要的價值。因此,IdeaHub S2,也是第一個支持P2P投影的會議大螢幕。

有時候解決一個看似簡單的痛點,背後需要花費大量的努力。以用戶為中心,打造極致的體驗,不是一句高高在上的口號,而是真的要踏踏實實的去做。

但這就是華為做產品的心法,也許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把簡單留給消費者,把複雜留給研發團隊。把眼睛放在消費者那裡,把心放在科技上。

3.做優秀的產品可以模仿,但做偉大的產品必須創新

說到IdeaHub S2,還有一個地方,很值得單獨拿出來討論分享,就是它搭載了鴻蒙系統。我去參觀過華為的松山湖基地,也現場看過鴻蒙系統的展示,一直期待能真正落實現。

鴻蒙,不僅是手機端的操作系統,更是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如果能占據萬物互聯的市場,華為就能取得很大的競爭優勢。而鴻蒙系統,很能適應萬物互聯時代的需求,也是未來技術自主的必經之路。所以,當聽說IdeaHub S2使用鴻蒙系統,我想一定是如虎添翼。

華為的夥伴,和我分享了2個場景,像是分佈式會議。現在公司開會,常常會用很多的會議軟體,比如騰訊會議、ZOOM等。但是這樣很容易遇到一個問題,A公司用騰訊會議、B公司用ZOOM,要開會時A的會議大螢幕沒有ZOOM,怎麼辦?現場下載一個嗎?沒有試過效果不一定保證,可能打開攝影機就閃退了。

那直接在電腦上用ZOOM呢?開會是可以,但是電腦螢幕太小,幾個人擠在小電腦前看PPT,說話的時候也湊到電腦前,體驗不太好。

但是,分佈式會議能讓小螢幕的會議在大螢幕開。透過分佈式能力,任何在華為手機、電腦、平板上的會議,都可以調用IdeaHub S2顯示器、攝影機、麥克風和揚聲器。像是用電腦下載ZOOM,再調用大螢幕的攝影機、麥克風等,就像用大螢幕開會一樣,非常方便。

還可以一個螢幕多用,視窗比例不會固定死、可以調整,你可以把螢幕一分為二,左邊看報告,右邊白板書寫。實體會議、討論時,即使有很多任務,也可以一起進行,不會被打斷,這樣效率會更高。

我想起任正非有次接受採訪時說:「華為對於技術研發的標準,是對目標20億光年的地方,投一顆『芝麻』;對距離兩萬公里的地方,投一個『蘋果』;對距離幾千公里的地方,投一個『西瓜』;對距離目標只有5公里的地方,就要投『范佛里特彈藥量』。」 

所有人拿著彈藥撲上去,攻剋「城牆口」。之前是幾百人,然後是幾千人,現在幾萬人、十幾萬人還是對準這個城牆口衝鋒。

華為每年炸城牆口的研發經費,已經達到150~200億美元。這個城牆口是什麼?就是那些最先進的技術。鴻蒙系統,就屬於底層的操作系統,也是很先進的技術,想要做好很難。但是,這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

因為,只有真正掌握底層技術,才能奠定產品的長期競爭力。想做一個優秀產品,你可以模仿;但要做一個偉大的產品,你必須創新。

最後的話

看到華為的產品我很感慨,華為做產品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從能力出發,不斷積累可以復用的技術,發現機會;從需求出發,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提供價值;從未來出發,研究最先進的技術,實現突破和創新。

只要從這些地方出發,認真、堅定的做,產品永遠都能做得好。而只要你做得夠好,市場自然會給你應有的回報。

我也很期待華為能做出更多好產品。我更期待你,在今天的文章得到收獲和啟發,祝福。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華為做產品,我們能學到的3件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