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台灣的投資團隊,相中一家公司,想高價收購,對方說他們因為實施「精實管理」(Lean Management),因此EPS長年穩定成長,甚至在該行業裡的重要指標——庫存週轉率也明顯優於競爭對手。

這個團隊聽聞大感興趣,跑來問我「精實管理」是什麼高深的學問?

其實,這並非神奇的魔法,它是一套經營管理哲學與方法論。

精實管理源自於日本豐田在製造業設立的典範——豐田式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透過對工廠的生產管理,訂定SOP,尋求減少庫存、優化品質並提升效率。特別是庫存,從疫情爆發以來,已成為極為重要的議題。

庫存決定一家企業的生死,例如去年曾被外媒譽為「自行車界特斯拉」的歐洲電動自行車大廠VanMoof,就因為庫存過多而宣告破產。

不論你的企業,是營收上億元的工廠,或是每天收入僅數千元的小餐廳,你都要試著學會,如何透過「精實管理」,讓你穩健成長並長期不敗。

我把與這個團隊的訪談內容,分享給各位讀者:

精實管理跟「優化改善」有何不同?

精實管理的核心概念,有幾項差異。

在營運面上各種能變好的作法,都可稱之「優化改善」,而精實管理則是:需要的東西,在需要的時候、只提供需要的量,它秉持的原則是「自我節制」的原則。

舉例來說,業務單位拚命搶單,要求工廠積極備料、甚至大量先預作半成品,卻不會考量這些備料或預作,對公司財務會帶來的壓力。

反觀,實行精實管理的企業,會懂得思考:一定要預作嗎?接到正式訂單再做不行嗎?如此不斷的反問自己,就不容易發生因為預作太多,導致半成品堆積如山,使得庫存飆升。

許多企業在疫情間庫存飆升,壓垮了財務,即使沒被打倒,去化庫存也是極痛苦的過程。(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推動精實管理有沒有的固定作法和順序?

答:沒有,因為不同產業的企業,當下所面臨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

例如,處在成長期中的醫療器材業者,在意的是產能提升,同時不讓庫存過度膨脹;成熟期的自行車零組件廠,重視的是降低成本。

除了企業面臨的局面不同,組織內部的文化氛圍、規模也會影響推動方式。例如,總經理事必躬親的中小企業,只要對焦清楚,執行力就不是問題。

不過,如果是那種「山頭、派系林立」的公司,就需要找到「話事人」。講話有份量、決策能影響的關鍵角色,如此推動效益對其影響,方能省事。

推動精實管理多久可以收到效果?

答:以我目前合作的13家企業為例,從問題聚焦、目標設定、原因分析、對策擬定、執行調整到標準化,大約需要3到6個月;若是跨多個部門的大案子,則需要6到9個月。

如果碰到組織慣性比較強烈的公司,我會先給半年左右的適應期,再逐漸導入新制度。

總之,以棒球比賽來比喻,技術財就像全壘打,需要時機、實力缺一不可;但「管理財」就像追求高上壘率,透過不斷堆疊壘包,創造連綿攻勢,而精實管理就是提高「管理財」的工具。

大家要謹記,全球景氣看似活絡,但大多數的產業——尤其是傳統製造業,仍在泥沼中掙扎。時刻保持低庫存,對前景勿過於樂觀,才能讓自己持盈保泰,度過重重難關。

責任編輯:林易萱